
原來成績好好的,一上網課就想玩手機,還厭學了,是為什么?
前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原因,孩子們被迫在家上網課,由此引發了很多學習和情緒問題,又影響到親子關系甚至是家庭問題,現在隔離解除了,這些問題貌似得到緩解,然而,真的就可以從此無憂了么?那些問題說到底真的是疫情的原因么。如果那些問題的根源還在,這次是疫情,以后呢?
一個真實的案例:疫情期間,上了一個月網課之后,老師把同學們的成績和排名發到家長手機上。安(化名)知道自己這次又考砸了,本來一直沒下個年級前20的,這次完全被考蒙了。原以為大家都考不好吧,結果自己名次居然開始倒數了。看到媽媽失望的眼神,安心里是愧疚的,是自責的,她想著下次一定要考好,要好好聽課,好好完成作業,爭取把名次提上來,遺憾的是,她沒有做到,她聽不進去課,一坐電腦前就想著玩手機,媽媽會不斷的提醒,安覺得那是監視。連續三次測驗安都在班級倒數10以內,媽媽再也壓抑不住自己的焦慮和憤怒了,媽媽覺得孩子太讓人失望了,太不知道感恩了,在家什么都不讓她做,結果總是不自覺,一不提醒就偷偷玩手機,媽媽知道孩子是不笨的,就是不知道為什么不能好好學了。媽媽開始苦口婆心的勸導,然而這樣的苦口婆心卻激起了安強烈的對抗甚至是仇恨,因為在她的記憶里,媽媽似乎只關心她的學習,不關心她的心情(真實的情況是媽媽的確很關心學習,但也同樣關心她的心情和身體,只是因為談學習的時候多了,讓孩子產生了錯覺。但是假如你去問媽媽的話,她其實知道孩子不高興甚至有抱怨,但一想到未知的將來,又不敢不管,這是大多數家長內心真實的寫照)。安認為,媽媽根本不喜歡自己,媽媽喜歡的是那個成績好的自己,是那個優秀的自己,這么一想,安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的,是不被愛的,現在成績也不好了,就成了不被需要的了,于是心情更糟糕,后來終于爆發了,孩子很認真的對媽媽說:”媽媽,你怎么不去死呢,我真希望你去死,你死了我就清靜了,我就不欠你了,我心情就好了。”那一刻媽媽是震驚的,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恐懼和絕望。在咨詢室里,孩子說自己真的是想好好學的,就是學不進,自己很傷心,很自卑,很絕望,覺得對不起媽媽,對不起老師,害怕同學的嘲笑、、、、、、很多的負面情緒一直困擾著她無力自拔。她說,在教室里習慣了,突然換成這種方式,自己完全無法適應,想過憑意志去克服,但是沒有用。絕望的時候就割自己的手臂。雖然天氣開始炎熱了,但是安依然穿著長袖。她將袖子捊起來,我看到了她手臂上密密的細長的血痕。孩子對自殘的解釋是,太難受了,不知道怎么辦,不是為了自殺,只有身體的疼痛可以緩解心中的迷惘和恐慌。當然,孩子的自殘,媽媽是不知道的。
媽媽總覺得孩子變了,不能好好學習,不能好好說話,變得懶惰,拖延,逆反。媽媽很傷心,知道網課無聊,但是別人家孩子都不這樣啊,自己孩子平時這么聽話,優秀,成績又好,怎么能這么沒有自覺性呢?
安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不是討厭學習的學生呀,有時還挺喜歡的,因為老師喜歡,家長喜歡,同學們羨慕,自己小小的虛榮心可以得到點滿足,但就是上網課聽不進,精力集中不了,總想著玩。以為是自己變壞了,所以特別自責內疚(其實,很多家長也是這樣覺得的:自己的孩子變壞了,變得不求上進了。并為此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在咨詢室里,我和孩子有了這樣的對話:“現在的你對學習是怎么看的呢?”“必須要學呀,這個社會不學習怎么會有前途呀?”“你希望怎么去學呢?”、、、一陣沉默、、、“我不知道,經過這幾個月的網課,我已經沒有自信了,我甚至不敢去學校了,我怕看到老師失望的眼神,同學們肯定也會嘲笑我吧,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怎么學得進去呢?”“你是怎么理解自己目前這種學習狀態的呢?”“我不討厭學習,但我害怕學習了,一看到書本心里就慌,一想到做作業就莫名的煩躁,只有玩手機或者和朋友聊聊會開心一點,我知道這樣下去我一定會厭學的。”“這種狀態帶給你怎樣的心情呢?”“說不清楚,我只知道我很不喜歡這種狀態,很壓抑,我想擺脫,這種感覺很痛苦,也很復雜,沒辦法具體說出來。”“你做過哪些努力去改善這種狀態呢?”“從一開始我就在努力,我一直想好好學,我哭過,發過誓,但事實是都沒用,我也做過深呼吸,但一會又不行了,再加上媽媽總不停的嘮叨,煩死了。”“你覺得是什么原因讓你出現這樣的反應呢?”“應該是自己毅力不夠吧,自己耍心太大了。”“還有么?”“沒有了吧,我總不能說是因為新冠病毒吧,一樣的隔離,一樣上網課,別的同學一樣可以學好,我也知道總體效果沒有原來好,但自己的反差也太大了,我想,主要原因應該是自己變壞了,不求上進,缺乏自覺性吧。”“聽到你這么說,老師很欣慰,也挺心疼。欣慰是老師看到了你的責任心和擔當,成績下滑了,聽不進去課,你沒有責怪別人,更沒抱怨突然而來病毒,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一個優秀的學生非常珍貴的品質。老師同時也挺心疼,因為你錯怪了自己,你因為不了解自己而盲目的否定自己,而這樣自我否定無疑又給你帶來更多的痛苦,是吧?”“是的,這種自我否定讓我覺得自己甚至都不配活著了,這種感覺很痛苦,但似乎所有的證據都在不斷的表明我是不行的(哭泣)。”“你不是不行,你只是在有些事情上暫時不行。”我接著說:“我剛才說了,你之所以會這樣否定自己,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一個人意識和潛意識活動的規律,所以你愧疚自責沮喪,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是自己變壞了,而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現在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很多同學都遇到了。”“為什么?難道不是因為我變壞了,不求上進造成的么,或者,就是我的智商不如別人,對嗎?”“當然不是,你忘了你之前是多么優秀了么,那么優秀的你不可能在智商方面和同學們相差那么大的。”“可那又是因為什么呢?”于是,我給孩子講了人的大腦神經系統運行特點,講了人的意識結構,講了意識和潛意識協調的重要性,講了人在知道和做到之間的那座橋梁。聽完之后,孩子開心的笑了,她說“我怎么感覺自己像是無罪釋放樣呢?”我倆相視一笑,商量好具體的訓練方案,愉快的結束了這次的咨詢。
想要努力的人,不一定具備努力的能力。孩子的學習,永遠是一個讓親子關系傷不起的話題。成績和排名永遠是一個高度敏感的詞,它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讓親子關系變得脆弱而尷尬。就像案例中的安,因為成績,她不僅懷疑自己,更懷疑家長的愛與關懷,覺得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為了自己學習成績好(當然,不排除這樣的觀念也是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傳達給孩子的,對此,我真心覺得很遺憾,可憐天下父母心)。安這樣的案例,在這次疫情隔離中幾乎成了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且,奇怪的是,越是成績好的同學,越是之前學校學習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的同學,越容易出現大的起伏和波動。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努力的能力。
日常中,我們常常用效果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努力了,而沒有去關注孩子是否有努力的能力!這就是我在咨詢中對安解釋的一部分內容。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努力,是因為孩子缺乏努力的能力。有幾個孩子不想努力學昵?但是卻沒有幾個孩子想努力就能努力,因為他(她)缺乏努力的能力----力不從心。
就像一個人一直很想成為百米跑的冠軍,但十幾歲時醫生就告誡說不能劇烈運動,因為心臟功能不好,T需要先把心臟功能調整好,才能跑得快。沒有體能的支持,再大的夢想都無從實施。學習也是一樣的。
孩子努力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想到就做到的能力,包含兩個核心條件,條件之一就是意識和潛意要協調一致,身心合一。之二就是要不斷突破舒適圈,提升抗壓能力。
缺乏努力的能力(想到做不到)的原因之一是,意識和潛意識沒有溝通好,不能協調一致。如果單憑意識意志,無法達到身心合一,效率自然會很差。想到是意識層面的問題,而做到是潛意識層面的問題,而潛意識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根據習慣模式做出反應。成績好的學生,學習的習慣更趨向于模式化,而越是模式化的東西轉變起來更慢更難,所以,之前學習習慣越良好的同學,受到的挑戰越大。在以前的模式里,教室就是學習的地方,家里就是放松的地方,手機電腦就是為自己提供娛樂的設備。在以前的模式里,學習就是在學校進行的,家里要么是玩的,要么是自己安靜學習的。換句話說,學生的意識層面知道教學模式變了,現在要在家學習了,但潛意識沒有升級,沒有得到及時的指令,那就是:在教室要認真聽課,在電腦面前也要認真聽課,以前電腦主要用來玩,現在主要是用來學習。意識和潛意識沒溝通好,不能協調一致,就形成了想的和做的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而在人整個的意識能量中,意識只占了12%,潛意識點了88%,這就是為什么,總是想到卻做不到了。
缺乏努力的能力(想到做不到)的原因之二,是孩子的舒適圈太窄。神經系統缺乏彈性,反應不靈活。孩子習慣了某種模式,符合這種模式就愉快合作,不符合就難受就對抗。所以,上網課對學生的舒適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能及時突破,就很快適應,不能及時突破就拉下功課了,無法突破就力不從心了,就像案例中的安一樣。
要解決想到做不到的問題,解決舒適圈的問題,可以自己訓練自己,比如,就算不舒服也忍著,只要堅持下去,忍著忍著就不那么難受了,舒適圈就自然突破了,經常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事物,慢慢形成習慣,思維就會變得更發散一些,靈活一些。而這種自我調整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需比較長的時間和頻繁的自我練習,因為要改變一種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是高年級的學生,且不說是否有那么大的毅力和決心,往往時間上就傷不起。所以,可以同時借助專業的心理和行為訓練,比如催眠,就相對比較輕松快速些。通過催眠訓練增強神經系統的彈性韌性,不斷拓展神經系統的能力,不斷實現功能分化,實現大腦功能的迭代升級。同時,在催眠狀態中讓意識和潛意識同時活躍,將意識層面的信念想法傳達到潛意識,身心合一,實現目標更輕松容易。
催眠作為一種心理訓練技術,在國際上已經被廣泛運用。作為一門專業的技術,催眠與人們傳統的理解實際上并不相同,傳統的理解催眠是讓人睡著,或讓人被控制或讓人失去意識。但事實上,催眠是一種特殊的學習狀態,人處在催眠狀態時,大腦的腦波頻率大多在7-14次這個階段。這種腦波通常被認為是下意識的范圍。而這也正是人最專注,精神最集中的狀態,所以,催眠狀態是一種專注而放松的狀態,是最好的最特殊的一種學習狀態。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中,意識層面的想法可以快速傳達到潛意識,讓人在行為上作出調整。也正因于此,催眠在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學習能力提升,整體調整學生身心狀態上有著其他療法不可替代的功能。
當然,除了缺乏努力的能力以外,也存在其它原因,比如學習動機,比如本來就厭學,比如一個人的信息接受趨向性(上網課的話,一個聽覺型的孩子比視覺型的孩子更有優勢,而在教室里,一個視覺型的孩子會更有興趣,如果是一個感覺型的孩子,媽媽不在身邊看著反而能學得更好,因為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所以在此不深入討論),比如自覺性(在教室也不自覺的學生在家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一個孩子既是感覺型的又是不自覺的,那么家長就很迷茫了,里外都不是人,仿佛怎么做都是錯。無論有多少種原因,根本的問題還是意識和潛意識的整合問題,是舒適圈的問題(神經系統彈性),這兩問題解決了,孩子具備了努力的能力,想到就能做到,無論環境怎么變換,都能及時調整自己,游刃有余。
現在孩子們又重新回到了學校,但想到做不到,經不起變化,適應性差的問題卻依然存在,這次是隔離,以后呢?人生太多變數,只有不斷讓自己的身心變得強大靈活,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相反,如果經不起變化,不懂變通,成績再好,未來也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