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的精神追求也日漸豐富起來,煩惱也日益增多了。
最大的困擾就是子女教育的問題。
很早以前看見日本相部和男和張佶共同編寫的《都是父母的錯》,最初對這個題目頗不以為然,仔細讀來卻頗為贊同。里面所有分享的問題孩子背后有一個案例讓我觸目驚心——走上家庭內暴力道路的少年的家庭關系。
下面是這篇文章的部分摘錄,希望更多為人父母的看到和警醒。
“初夏的陽光從從南側的窗戶射進來,時候剛過中午,一位臉上腫或青紫色的母親從東京趕來拜訪我。
我很吃驚地詢問:你怎么啦?
她說,是昨天晚上被正上高一的長子毆打了。
據說她兒子(武大)是在初三中考結束之后開始家庭暴力的。
近三個月以來,他幾乎每天都對父母拳打腳踢,
父母被打的比例分別是父親為70%,母親為30%,而毆打父母的原因有:
1、武大命令父母給他買某樣東西,一開始就被父母拒絕(70%)
2、武大命令父母給他買某件東西,父母沒有立刻去買,還對他抱怨。
3、父親早上給武大弄頭發時,沒做好,使他的頭發不整齊(父親每天早上都幫武大做頭發)。
4、當父母說及M教的時候(父母及親戚們都加入了M教,武大小時候也曾被強制遵守教義。但不久他就對此產生了反抗情緒,最近還曾用匕首威脅父母放棄M教)
5、武大給母親出難題,父親幫母親的時候
6、父親發怒的時候。
武大是由人工營養哺育長大的,母親在他乳兒時期沒有抱過他。這是一個不大對孩子傾注感情的母親。。。。。。父親覺得武大很可憐,因此從幼兒期起就對他很溺愛,只要他想要的東西無論什么都給他買,不僅是父親,爺爺也和父親一樣對他無比嬌慣。
從武大三歲起,在父親的驕縱下,養成了在外面飯店吃飯的習慣,父子兩人常一起在外面吃飯,或者給武大買來他想吃的東西。父親對武大一直特別地寵,和其他家里人都有所區別。武大想做的事情父親也都為他代勞了。
武大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這樣按部就班讀下來,一直都是父母早晨六點的時候每隔十分鐘輪流去叫他起床。因此武夫從小時候就不能依靠自身的控制力起來。如果父母一個勁叫他,他就會說“煩死了!出去!”而如果遲到了,他又會頂撞父母說:都是你們叫我的方式不對。
在武大上小學時候,母親規定了回家的時間。夏天是晚上六點,冬天是晚上五點。即使晚了一分鐘,母親也不讓他進門。冬天嚴寒的時候,哪怕天上正下著雪,武大也得在門外待著。
現在,身體強壯起來的武大只要 一不順心,就把母親趕出門去。他說,我小時候,媽媽經常說我回來晚了,就把我趕出去,這次該我把她趕出去了“母親只好在車里睡覺或是住在旅館里,一直等到武大氣消了為止。。。。。。。”
書中指出害了孩子的12種家長類型:
1、“偷工減料”型
2、溺愛+啰嗦型
3、過度依戀型
4、四分五裂型
5、混泥土型
6、交換條件型
7、比較型
8、賣人情型
9、催促型
10、不加考慮型
11、偏愛型
12、指導監督型
關于家庭教育可以說的東西很多。
有時候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錯了自己并不知道,等到孩子成年時我們收獲自己種下的苦果才悔之晚矣。
到了那個時候,父母們會著急地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希望有靈丹妙藥。其實真正的靈丹妙藥是培養和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把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變為以良好的夫妻關系為中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過于嚴厲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一種過于溺愛的教育方式的融合。
這里面好像都曾經有過我的影子。只是我因緣接觸到家庭教育,走上了父母自我覺醒之路,在逐漸修正我自己。
更多的家長仍然走在錯誤的家庭教育路上,用身體受傷、用經濟上的損失來為自己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買單。
在家庭教育上 ,除了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以外,還有家庭中的序位關系。
尊老愛幼代表的是一種家庭關系良好的序位。
一個家庭長者在家里得不到尊重,年幼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顧,這個家庭出現問題只是時間的問題。
對長者,我們要體恤他們,他們早年受苦很多,因為生活的原因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他們我們要心懷感恩心。
照顧幼小的孩子不是說事事幫他做,而是幫助他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自主的孩子。
對孩子要心存愛意,知道他們能力不足,需要我們值得和陪伴和鼓勵,但并不是事事代勞。
在未來,希望有更多人走進家庭教育的學習隊伍中來。
也希望自己無論是作為心理咨詢師還是家庭教育指導師,能夠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到更多的家庭擁有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