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情困足于家中 · 幾家歡喜幾家愁 ♦
一場疫情將我們困在了家中,讓一些常年在外打拼的人終于可以和父母過一個團圓的元宵節,多了一份陪伴與守護。然而數以“月”計的朝暮相對,讓一些摩擦、矛盾激化了,其中包括夫妻間的、戀人間的、兄弟姐妹間的,更多的可能是父母與子女間的,由習慣差異、意見分歧等等而引發的爭吵。
♦ 己所欲,非人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
為人父母者可能都有這樣的一種體會“養兒方知父母心”,理解了當初父母的用心良苦。而為人子女者通常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都是為了你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們希望子女少走彎路、少吃苦受累、過上優越安穩的生活。從孩子出生那刻起,甚至在還未降生前,就開始籌謀著讓孩子過上他們給規劃的完美人生。他們拼盡全力、竭盡所能給于孩子們最好的一切。然而,父母有沒有問過子女,這“最好的一切”是孩子們眼中“最好的一切”嗎?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數不勝數,而明白“己所欲,非人之所欲,亦勿施于人”者常寥寥無幾。父母們就是那個樂施者、好施者,把他們的想法施予子女,成為子女們升學、就業、擇偶各種選擇上的指路人……
♦ 愛——有沒有條件? ♦
現在常有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名校,傾家蕩產擠破頭,甚至還演起了假離婚的把戲;經濟緊張的家庭,為了讓孩子可以與其他同齡人一樣上課外輔導班,不得不加班加點的工作,有得甚至去打幾份工,這份愛太過用力,也太過厚重,以致于孩子沒有達到父母期望的水平,父母就感到失望、甚至絕望,他們已經付出了一切,孩子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這樣的愛是有條件的,會讓孩子們處于深深的自責,這種愛變成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枷鎖,看似偉大,實則令人窒息。
♦ 條條大路能不能通羅馬?每個人心中的羅馬一樣嗎?♦
當今而言,考上大學已成為家長心目中孩子未來的唯一出路,家長指揮著孩子們選擇什么樣的院校、選擇什么樣的專業,一路指引著子女們……有的孩子自覺不是讀書的料,想學一門技術或手藝,父母聽了心灰意冷,感覺孩子們的路葬送了;有的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賦,想要發揮藝術類的特長,家長們便苦口婆心地說藝術都吃青春飯不靠譜;還有一些孩子選擇了文科專業,父母否定說太冷門了,未來就業范圍狹窄難度大。最后孩子們沉默了……
古語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們通往幸福人生的途徑只有一條嗎?更何況人們對幸福的定義一樣嗎?
♦ 愛是自由與尊重 · 但不盲目 ♦
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共有三個子女,他們都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進入金融界,而是在各自喜歡的領域里發光發熱。其中大兒子霍華德(Howard)退學后經營了一家農場,女兒蘇西(Susie)成為了一個基金管理人,小兒子彼得(Peter)從斯坦福大學輟學踏上了音樂之路。巴菲特總是告訴子們 “Do what you love.”
巴菲特與小兒子彼得在一次對話中這樣講道:“Don’t settle for anything other than your passion – if you’re lucky enough to find it.” But finding it, Peter says, is the hardest part.
然而,愛并不是盲目地順從與滿足。巴菲特在聽到彼得提出輟學的想法時并沒有立刻同意,而是先讓彼得詳細講述他的規劃,聽后支持了他的決定。對于霍華德經營農場一事,也是按市價向父親巴菲特租用了一家農場,進行農作物生產,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證明了他的決定而贏得尊重。巴菲特鼓勵子女尋找自己的愛好與興趣,并為自己的夢想負責,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
♦ 有一種愛,是“愛”,還是“害“?♦
去年底,由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半個喜劇》不知道給多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是“半個”喜劇,因為在搞笑的臺詞與劇情背后,透露著現實生活的無奈、心酸與丑陋!
不知道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還記不記得孫同的母親?她和其他的母親一樣,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她希望兒子擁有穩定的工作、拿到北京戶口,為此逼迫兒子和女友莫默分手,以極盡討好兒子的同學鄭多多來保證兒子的那份“鐵飯碗”,還賣掉老家的房子給兒子當首付,自己卻流離失所。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一位剛強堅毅又忍辱負重的女強人!
然而,這一切是孫同想要的嗎?但凡兒子有一點不能順從她的心意就尋死覓活,上演一幕幕裝病、暈倒的戲碼。她從來不信任自己的兒子,認為只有依靠同學鄭多多才能找到工作、拿到北京戶口,他對兒子的多年所學置若罔聞,從來不認為兒子可以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能力、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只能通過攀關系茍且忍氣吞聲地活著。在她的指引下讓兒子活成一個廢人!這是“愛”,還是“害”?
控制型的教養方式在中國十分普遍,它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常因“孩子不聽話“而備受困擾,可是為什么要讓孩子“聽話”呢?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為什么不多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
~~~~~~~~~~~~~~~~~~~~~~~~~~~~~~~~~~~~~~~~~~~~~~~~~~~~~
一個不能活出自我的人是永遠不會有幸福和快樂的。如果我們能把“我為了你好”變成“我希望你好”,結果是不是就不同了?
不只是父母心中有“我為了你好”這樣的觀念,在戀人中、夫妻中、子女對父母亦有這樣的想法。《囧媽》里徐伊萬為了母親好,想給母親買機票飛往莫斯科,可母親就是倔強地堅持要坐七天七夜的綠皮火車去莫斯科參加歌唱比賽。在伊萬眼里,這種決定是讓人費解的,就像年輕時父母面對子女的抉擇感到不可理喻時一樣!
可是到底是為了誰好?到底哪一種才是好的?說得清嗎?
最后,借用《囧媽》里一句話: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可惜我明白得太晚,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
無論親情、愛情、友情,都希望我們可以做獨立的個體,賦予愛自由、接納與尊重!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