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99%的焦慮是沒必要的
轉載文章
汪倩
發表時間:2023-12-18 17:11:54
2623
0
1

?前幾天,一則搞笑視頻在家長群瘋傳。
視頻里,一位媽媽再現了日常接電話的場景。
一看來電顯示,如果是快遞,則滿臉輕松;一看是單位的,也能應對自如;
但要是學校打來的,則立馬慌了神,開始腦補各種場景:
孩子闖禍了?成績下滑了?身體不舒服?還是被欺負了?
等接完電話,知道沒什么事,大松一口氣,好像躲過了一場浩劫。
不到兩分鐘的視頻,把家長們的焦慮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人父母后,才總算理解了彭開平教授的這句話:“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焦慮的地方,就是教育。”
有個同事,特別緊張孩子“肚子疼”。
因為早產,孩子小時候因為肚子疼經常哭鬧。
哪怕后來沒問題了,這位媽媽還是有很大的心理障礙。
讀幼兒園的時候,她半天一個電話地問;讀小學后,更是常常去學校看望。
她不停地想,孩子上課、考試會不會不舒服,萬一影響了成績可如何是好?
有人擔心孩子走彎路成績差;有人害怕他們青春期叛逆不聽話;還有人憂心孩子的性格、心理、社交……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孩子后,我們都成了這世上最膽小的人。
那么,為人父母的,為何會如此呢?
總結出了教育焦慮的三大根源:
首先是,自己不認命,想讓孩子突破父輩的階層,實現人生的躍遷;
其次是,高期待,盼著孩子在同齡人中遙遙領先,成為佼佼者;
最后一點,是激烈競爭下,都太容易受社會輿論影響。
今天有個理論說好孩子是管出來,明天有人呼吁“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層出不窮的教育理念,針對教育的商業營銷,分分鐘把家長們拋入恐慌中。
對自己不甘心,對孩子有期待,又深感社會變化太快,討厭一切變數。
結果就是,在各種不確定性中,你我都越活越焦慮,越來越不知所措。
說實話,為孩子操心,再正常不過。
但過度焦慮,果真有用嗎?
前幾天,刷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新聞:
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接受采訪時說:
“開學一個多月后,北大六院的兒童精神科就已人滿為患。”
這不是今年的特殊現象,中科院早在幾年前,就發布過一組數據:
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0%—13%;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為25%—30%;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38%。
而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多半有一對焦慮的父母。
大家盲目式搶跑,不給孩子一點喘息。
結果呢,非但沒讓孩子脫穎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惡性競爭的深淵。孩子誠然可憐,可父母們呢,又何嘗不在痛苦中煎熬?
一邊拼命工作省吃儉用,一邊又不計成本地砸錢。
學區房,補習班,研學團……能花就花。
早起做早餐,熬夜陪刷題,周末刷級考證,像陀螺一樣,一刻不敢放松,一天不得休息。
如果只是累,倒還能扛住,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場場家庭悲劇。
那個考了99分仍被爸爸痛批的男孩,狂扇自己耳光;
還有那個瘋狂雞娃后,情緒崩潰的媽媽,那個教不會十以內加減法的絕望的爸爸……
這種氛圍下,孩子學得壓抑,父母活得疲憊,一家人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說句心里話,見識過生存艱辛的我們,很難不為孩子多想想。
從他們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為其鋪好一條順遂的人生路。
然而,靜下心來想一想,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早早框定嗎?
孩子們都是一只“薛定諤的狗”。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成長的不確定性。
此外,他還提出過一個“老虎狐貍野貓”的理論,讀來也很受啟發。
“老虎會吃了你,非常危險;狐貍會吃你家的雞,使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家的魚,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回來就彌補了。”
面對三種危險,人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所造成的威脅相匹配:
對老虎產生的焦慮最多,狐貍次之,野貓最少。
老虎的確可怕,但出現的概率并不大。
我們要應對的,往往是野貓造成的小困擾。
這就像卡耐基說的,你所擔憂的事情,99%都不會發生。
不管是“薛定諤的狗”,還是“老虎狐貍野貓”,都在驗證一個道理:沒必要過度焦慮。
那什么才是對的呢?
我總結出了4點經驗,今天分享給大家。
①調節自身情緒,讓家成為放松的地方。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氛圍和諧,孩子才能在松弛感中,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
就像是輔導作業,有的家長氣急敗壞,最終害了孩子,氣病了自己。
何不換一種方式:
孩子做錯題時,不要急,引導他換一種解題思路試試;孩子精力不集中時,換位思考一下,讓孩子放松放松。
孩子需要的,是溫柔而堅定地引導,而不是諷刺挖苦嚇唬。
②發掘孩子的天賦,鼓勵他做擅長的事。
紀錄片《零零后》中,男孩池亦洋,是個問題小孩。不僅有暴力傾向,成績也墊底。
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對很開明的父母。
父母從沒有逼他與書本死磕,而是給他選擇的機會。
他們先讓兒子廣泛涉獵,再引導他進入最感興趣的領域。
最后,池亦洋因為酷愛運動,成為了一名很出色的橄欖球隊員。
所以說,與其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煎熬,不如另辟蹊徑,挖掘特長,讓他們發揮天賦。
③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把自己解放出來。
經常聽父母抱怨,養個孩子太累了。
好像一刻不盯,孩子就會像脫軌的列車,跑偏了路。
可越是管得緊,孩子越是懶得動彈,自己也愈發焦慮。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遠比24小時盯著他有用。
孩子的內驅力,主要源于三種力量:自主感、信任感、價值感。
引導孩子制定計劃,學習之余,允許他們追求愛好;帶孩子多見見世面,激活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權,鼓勵他們承擔結果。
孩子獨立自主,我們也能把自己從繁重的教育中解救出來。
④養育,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
3歲的兒子玩搭積木,有一座橋搭斜了,一邊高一邊低。
媽媽見狀,想都不想,就要往矮的這邊加一格。
但兒子卻覺得,把高的一邊拆一格更省力。
不禁感慨,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一大區別。
我們總想著給生活做加法,哪里缺什么就急著補,而孩子們呢,卻懂得減少生活的負累。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得太多。
倘若能做點減法,學不會的才藝不學,拿不到的證書不要,難以爭取的機會放棄,便能活得輕松一點。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犧牲自己,幫孩子負重前行,也不是讓一家人活在焦慮中,終日煎熬。
放松下來,經營好生活,讓孩子在舒適感中體味到人生的美妙,才是最好的教育。
愿我們都能成為園丁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打造出一座生機勃勃的人生花園。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視頻里,一位媽媽再現了日常接電話的場景。
一看來電顯示,如果是快遞,則滿臉輕松;一看是單位的,也能應對自如;
但要是學校打來的,則立馬慌了神,開始腦補各種場景:
孩子闖禍了?成績下滑了?身體不舒服?還是被欺負了?
等接完電話,知道沒什么事,大松一口氣,好像躲過了一場浩劫。
不到兩分鐘的視頻,把家長們的焦慮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人父母后,才總算理解了彭開平教授的這句話:“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焦慮的地方,就是教育。”
有個同事,特別緊張孩子“肚子疼”。
因為早產,孩子小時候因為肚子疼經常哭鬧。
哪怕后來沒問題了,這位媽媽還是有很大的心理障礙。
讀幼兒園的時候,她半天一個電話地問;讀小學后,更是常常去學校看望。
她不停地想,孩子上課、考試會不會不舒服,萬一影響了成績可如何是好?
有人擔心孩子走彎路成績差;有人害怕他們青春期叛逆不聽話;還有人憂心孩子的性格、心理、社交……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孩子后,我們都成了這世上最膽小的人。
那么,為人父母的,為何會如此呢?
總結出了教育焦慮的三大根源:
首先是,自己不認命,想讓孩子突破父輩的階層,實現人生的躍遷;
其次是,高期待,盼著孩子在同齡人中遙遙領先,成為佼佼者;
最后一點,是激烈競爭下,都太容易受社會輿論影響。
今天有個理論說好孩子是管出來,明天有人呼吁“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層出不窮的教育理念,針對教育的商業營銷,分分鐘把家長們拋入恐慌中。
對自己不甘心,對孩子有期待,又深感社會變化太快,討厭一切變數。
結果就是,在各種不確定性中,你我都越活越焦慮,越來越不知所措。
說實話,為孩子操心,再正常不過。
但過度焦慮,果真有用嗎?
前幾天,刷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新聞:
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接受采訪時說:
“開學一個多月后,北大六院的兒童精神科就已人滿為患。”
這不是今年的特殊現象,中科院早在幾年前,就發布過一組數據:
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0%—13%;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為25%—30%;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38%。
而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多半有一對焦慮的父母。
大家盲目式搶跑,不給孩子一點喘息。
結果呢,非但沒讓孩子脫穎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惡性競爭的深淵。孩子誠然可憐,可父母們呢,又何嘗不在痛苦中煎熬?
一邊拼命工作省吃儉用,一邊又不計成本地砸錢。
學區房,補習班,研學團……能花就花。
早起做早餐,熬夜陪刷題,周末刷級考證,像陀螺一樣,一刻不敢放松,一天不得休息。
如果只是累,倒還能扛住,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場場家庭悲劇。
那個考了99分仍被爸爸痛批的男孩,狂扇自己耳光;
還有那個瘋狂雞娃后,情緒崩潰的媽媽,那個教不會十以內加減法的絕望的爸爸……
這種氛圍下,孩子學得壓抑,父母活得疲憊,一家人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說句心里話,見識過生存艱辛的我們,很難不為孩子多想想。
從他們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為其鋪好一條順遂的人生路。
然而,靜下心來想一想,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早早框定嗎?
孩子們都是一只“薛定諤的狗”。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成長的不確定性。
此外,他還提出過一個“老虎狐貍野貓”的理論,讀來也很受啟發。
“老虎會吃了你,非常危險;狐貍會吃你家的雞,使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家的魚,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回來就彌補了。”
面對三種危險,人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所造成的威脅相匹配:
對老虎產生的焦慮最多,狐貍次之,野貓最少。
老虎的確可怕,但出現的概率并不大。
我們要應對的,往往是野貓造成的小困擾。
這就像卡耐基說的,你所擔憂的事情,99%都不會發生。
不管是“薛定諤的狗”,還是“老虎狐貍野貓”,都在驗證一個道理:沒必要過度焦慮。
那什么才是對的呢?
我總結出了4點經驗,今天分享給大家。
①調節自身情緒,讓家成為放松的地方。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氛圍和諧,孩子才能在松弛感中,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
就像是輔導作業,有的家長氣急敗壞,最終害了孩子,氣病了自己。
何不換一種方式:
孩子做錯題時,不要急,引導他換一種解題思路試試;孩子精力不集中時,換位思考一下,讓孩子放松放松。
孩子需要的,是溫柔而堅定地引導,而不是諷刺挖苦嚇唬。
②發掘孩子的天賦,鼓勵他做擅長的事。
紀錄片《零零后》中,男孩池亦洋,是個問題小孩。不僅有暴力傾向,成績也墊底。
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對很開明的父母。
父母從沒有逼他與書本死磕,而是給他選擇的機會。
他們先讓兒子廣泛涉獵,再引導他進入最感興趣的領域。
最后,池亦洋因為酷愛運動,成為了一名很出色的橄欖球隊員。
所以說,與其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煎熬,不如另辟蹊徑,挖掘特長,讓他們發揮天賦。
③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把自己解放出來。
經常聽父母抱怨,養個孩子太累了。
好像一刻不盯,孩子就會像脫軌的列車,跑偏了路。
可越是管得緊,孩子越是懶得動彈,自己也愈發焦慮。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遠比24小時盯著他有用。
孩子的內驅力,主要源于三種力量:自主感、信任感、價值感。
引導孩子制定計劃,學習之余,允許他們追求愛好;帶孩子多見見世面,激活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權,鼓勵他們承擔結果。
孩子獨立自主,我們也能把自己從繁重的教育中解救出來。
④養育,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
3歲的兒子玩搭積木,有一座橋搭斜了,一邊高一邊低。
媽媽見狀,想都不想,就要往矮的這邊加一格。
但兒子卻覺得,把高的一邊拆一格更省力。
不禁感慨,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一大區別。
我們總想著給生活做加法,哪里缺什么就急著補,而孩子們呢,卻懂得減少生活的負累。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得太多。
倘若能做點減法,學不會的才藝不學,拿不到的證書不要,難以爭取的機會放棄,便能活得輕松一點。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犧牲自己,幫孩子負重前行,也不是讓一家人活在焦慮中,終日煎熬。
放松下來,經營好生活,讓孩子在舒適感中體味到人生的美妙,才是最好的教育。
愿我們都能成為園丁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打造出一座生機勃勃的人生花園。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1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