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上班時打算盡量順著領導,能讓領導開心最好,最起碼也不能讓領導生氣。你也想順著同事,能讓同事喜歡最好,至少你不想與同事發生爭執。難得有休息日,就想宅在家里,不想上班,也不想發朋友圈,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就想一個人靜一靜。
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宅在家,來個葛優癱覺得最舒服呢?為什么現在人越來越不愿意跟人接觸,不愿意參加所謂的社交,越來越多愿意的宅在家里呢?
在外面戴著面具,心太累 ??
01.人格面具的影響
面具的本意是演員為了能在一出劇中突出某一特殊角色的特點而戴的工具。它會有一些標簽化,有一些程式化,我們看到這個面具就知道是這個角色。延伸到我們生活中,每個人在跟人交往的時候,會帶上適當的面具以彰顯自己的身份、角色,好處就是自己也是按套路在說、在做,在某種程度上這樣做能減少能量的消耗。對別人來說也容易用固有的模式來應對你的角色。
這樣的做法聽起來似乎還是有些好處的,但如果這個程度特別嚴重,時時刻刻都在以面具來表達自己,久而久之真實的自己就會躲得越來越遠,別人也看不到你的活力和創造力,慢慢的你的存在就跟物品一樣,容易失去作為人的存在感。
"可以稍微有點夸張地說,人格面具實際上就是并不存在的那個自己,但這個人自己以及其他人卻認為他就是這樣的"。—《榮格全集》第9卷上部
02.假我的影響
從客體關系上來說,溫尼科特提出"真我"和"假我"的概念。這種在外邊似乎沒有任何矛盾,但是卻越來越喜歡宅在家里,是因為"假我"占的比例太多,而"真我"一直在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假我是怎么形成的呢?
溫尼科特在觀察嬰兒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真我與假我均來自于嬰兒與環境的互動。
嬰兒剛出生時很弱小,一切的需要都要通過母親來得到滿足。當一位足夠好的母親滿足了嬰兒需要,嬰兒在生命的最早期就會感覺自己很強大,有了一種全能感。并且他會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全能感是不是真實的。母親理解了這種需求,她反復地滿足嬰兒的需求。因而嬰兒弱小的自我就會獲得力量。這種力量讓他發現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因而他的生命變得更有力量,也更具有創造力。
反之一個不夠好的母親,不能滿足或者提供給嬰兒全能感。嬰兒的一些姿勢、表情或者態度,都可能一再地被母親忽略或錯過。而且母親表達出自己的姿勢、表情或者態度,讓嬰兒去識別、去順從。嬰兒不得已采取了順從的方式來讓自己存活下來,這是假我最初的跡象。
這種假我會讓嬰兒與真實的自己保持距離,真實的自己也就無法快速的發展。真實的自己是最具活力的自己,也是能夠真正建立關系的自己。而假我帶來的是虛假的關系,自己不會信任這種關系,別人也不會信任這種關系。所以在真正需要支持的時候,有些人雖然和周圍人看似關系都很好,卻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和被理解的感覺。
成長過程中,任何的挫折和環境的不允許都會讓人有可能選擇用假我的方式來隔離周圍環境的傷害,并且通過這種假我的順從來在隱藏并保護著真我。
成年后進入職場,真我的力量不夠大,假我還是會選擇順從這個環境。但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被隱藏的真我失去力量,另一方面假我又無法獲得支持和能量,所以心力消耗很大。只有回到家里縮進沙發,沒有人打擾的時候,真我才會出來透透氣,這也是恢復自己心力的方法。
減少社交,宅在家里,如果是因為在外面戴著面具時間太長,適當的調整還是有必要的。先找到自己信任的人,在他們面前嘗試表露真實的自己。表露真實的自己,會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就有了機會建立真正的關系。同時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創造力。
忍不住的比較,受挫敗 ??
從進到辦公室的第一刻你就會比較自己的穿著打扮和周圍同事有沒有差距,或者有沒有更好一些。坐下來喝杯茶,也要比較一下大家用的茶具有什么的差別,誰的看起來更高級。等到發工資條的那一刻,比較的心就更強烈了。你會想為什么同樣工作6個小時,她的工資比我高,內心憤憤不平又不能表現出來,因為人家資歷老,雖然年齡比自己小,但是人家在這個崗位待的時間長。
更難受的還在后面。忙完工作大家難免要閑聊一兩句,說說你的老公說說她的房子。這下比較的就是更大的財產了:人家怎么住著那么大的房子,人家的老公怎么掙錢那么多?比較下來,感覺自己打了個敗仗,很是挫敗。
這時候你可能會選擇回避,更多地待在家里少與人談論那些物質上的東西,甚至會安撫自己,這些不重要。但回避,不去看到它背后的真相,回避就不會結束。
比較的背后是怎樣的信念呢?
強烈的比較背后,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覺得擁有的物資、擁有的財富越多越幸福。不過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周邊的人,以及一些名人、明星。擁有大量資源,或者是擁有大量奢侈品的人,甚至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他同樣會經歷生活的挫折,同樣會感受到精神的痛苦。比如古代的皇上,比如生活里中了大獎的人。有研究顯示,意外中獎的人在兩年以后都會恢復到之前的生活水平,甚至更糟糕。
所以減少比較給自己帶來的挫敗,心中篤定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才是重要的。
幸福實際上既不是純粹的主觀感受,也不是純粹的客觀狀態,而是兩者的統一。無論是主觀感受,還是對客觀狀態的一個評價,里邊都有價值觀問題,所以應該立足價值觀來看幸福。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優秀。--周國平
還有一種人你會聽見他不停地在展示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各方面豐富的資源。其實聽聽就好,一個人越是過度的展示,他內心深處一定有讓他覺得不安全的地方。
當自己不再把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和別人進行比較,當我們對于別人喋喋不休地說自己多么優秀,多么富有,擁有多少人脈時,堅定自己的價值觀,去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好。
減少社交宅在家里,不再是因為逃避,而是為了享受獨處的快樂,生活也會更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