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譯首發】習得性無助(三):如何緩解習得性無助感?
1. “解釋風格”與習得性無助
那么,如何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患上習得性無助,而另一些人不會呢?為什么它在某些情況下是特定具體的,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是綜合全面的?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歸因或解釋風格在決定人們如何受到習得性無助的影響方面發揮了作用。這一觀點表明,一個人解釋事件的獨特風格有助于決定他們是否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
悲觀的解釋風格更可能會經歷習得性無助。具有這種解釋風格的人往往認為負面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無法避免的,并傾向于為這些負面事件承擔個人責任。
2. “CBT療法”克服習得性無助
那么,人們能做些什么來克服習得性無助呢?研究表明,習得性無助是可以緩解的,特別是如果在發病早期就進行干預的話。長期的習得性無助感也可以降低,盡管這需要長期的努力。
治療可以有效地減輕習得性無助的癥狀。例如,在一項研究中,一些參與者被要求嘗試完成一項無法解決的任務。
那些在任務失敗后接受治療干預的人更有可能再次嘗試并成功完成后續任務。那些沒有接受干預的人更有可能體驗到習得性無助并放棄。
那么人們能做些什么來克服習得性無助呢?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心理療法,它有助于克服導致習得性無助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CBT的目標是幫助患者識別導致習得性無助感的消極思維模式,然后用更樂觀、更理性的思維來取代這些思維模式。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仔細分析你在想什么,積極地挑戰這些想法,并對消極的思維模式提出異議。
3. “習得性樂觀情緒”替代“習得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會對心理健康和幸福產生深遠影響。患有習得性無助的人也可能會出現抑郁、壓力水平升高、對自己的健康缺乏關心等癥狀。
不是每個人對經歷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有些人在面對無法控制的事件時,更有可能體驗到習得性無助,這往往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由無助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也更有可能經歷習得性無助。
如果你覺得習得性無助可能會對你的生活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請用更積極的思維模式取代消極思維模式,從而用一種習得的樂觀情緒代替習得的無助感。
By Kendra Cherry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