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譯首發】習得性無助(一):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愿意相信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來改變這種情況。關于習得性無助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感到無法控制所發生的事情時,他們往往會就這么放棄,并接受命運的安排。
1. 什么是習得性無助?
當動物反復受到一種無法逃脫的厭惡刺激時,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最終,動物會停止試圖躲避刺激,表現得好像它完全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狀況。即使有躲避的機會,這種習得性無助也會阻止它采取任何行動。
雖然這一概念與動物的心理和行為密切相關,但它也適用于許多涉及人類的情況。
當人們感到無法控制自己的處境時,他們就可能會開始表現得很無助。這種無為與遲鈍會導致人們忽視緩解或改變的機會。
2. 習得性無助的發現
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和Steven F. Maier偶然發現的。他們最初觀察到的是狗的無助行為,這些狗經歷經典條件反射,即在聽到一種聲音后通常會受到電擊。
隨后,這些狗被放在一個穿梭箱里,該箱有兩個小室,由一個低矮的屏障隔開。一邊的地板是通電的,另一邊則沒有。先前受到經典條件反射的狗沒有試圖逃跑,即使只是跳過一個小的障礙物來避免電擊即可。
為了研究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
- 在第一組中,狗被綁在系帶上一段時間,然后被放開。
- 在第二組中,狗被安置在同樣的系帶上,但只要通過用鼻子按壓面板就可以避免受到電擊。
- 在第三組中,狗接受了與第二組相同的電擊,只是這一組的狗無法控制電擊。對于第三組的狗來說,電擊似乎完全是隨機的,超出了它們的控制范圍。
隨后這些狗被放在一個穿梭箱中。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狗很快就知道,跳過障礙可以消除電擊。然而,第三組的狗并沒有試圖逃離電擊。由于之前的經歷,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認知預期,即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無法阻止或消除電擊。
3.人類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影響已經在不同的動物物種中得到證實,它的影響也在人的身上得以體現。
舉一個經常使用的例子:一個孩子在數學考試和作業上表現不佳,他很快就會覺得他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對他的數學成績產生任何影響。以后面對任何與數學有關的任務時,他可能會有一種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還與幾種不同的心理障礙有關。抑郁、焦慮、恐懼、害羞和孤獨都可能因習得性無助而加重。
例如,一個在社交場合感到害羞的女士最終可能會開始感到她無法克服她的癥狀。這種認為自己的癥狀不受自己直接控制的感覺可能會導致她不再嘗試參與社交場合,從而使她的害羞更加明顯。
然而,研究者發現,習得性無助并不總是在所有的環境和情境中普遍存在。一個在數學課上感到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計算時,不一定會有同樣的無助感。在其他情況下,人們可能會經歷在各種情況下普遍存在的習得性無助。
By Kendra Cherry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