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詢中有人問我家庭暴力怎么識別?怎么預防?看上去家暴來勢兇猛,但是并不好識別。識別的前提是了解,每個人的情緒都會升級,如果你不知道對方的爆發點就很可能引發暴力。舉例:一個妻子忍受家暴三年,鄰里家庭雙方都知道,但是他們沒有離婚。我舉出他們對話的模式供大家思考。丈夫一回家,妻子就開始抱怨,起初丈夫還解釋,半個小時后丈夫沉默不語了,但是妻子的抱怨變得更激憤,變成了謾罵。丈夫聽妻子把父母也繞進來罵,一是情急雙目圓瞪,咬牙切齒,這個時候妻子說了一番話,她說:你怎么回事,你還想打我嗎?如果你不打我你就不是你媽養的。然后真的被胖揍一頓,然后哭著回了娘家去訴苦。
這個案例是不是很曲折?這里面其實幾個因素是不得不正視的。一,家暴存在家庭因素的影響,可能一個人出生在一個家暴家庭中,但是沒有數據顯示家暴家庭的孩子一定會出現家暴行為。雖然可能會埋下家暴的種子。二,正常家庭的孩子,早年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比如說經常看一些暴力的影片,或者在教養的過程當中養成有暴力傾向的心理特征,也有可能出現家暴的行為。三,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系列承受壓力的尺度,每個人的爆發點都有所不同。第四點,不可排除的一些因素就是有一些人的溝通能力是有問題的,也不排除有些人有受虐傾向。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為識別一個人的家暴行為就帶來了一些復雜性。所以對如何識別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就需要從多個方面考慮,這就需要提升當事人的個人識別能力的問題,同時也要自我反省自己溝通的模式是否也存在著一定問題。然后是遇到家庭暴力行為該如何應對?一個人能否理性應對家庭暴力,這件事情也是和當事人的心理成熟度有關的,有些人可能在事件的發生過程當中就已經懵掉了。從古至今家庭暴力的案例屢見不鮮,從沒有杜絕過,現今的社會對男女平等的事情是極其看重的,但往往很多旁觀者并不是身處在家庭暴力隱患環境當中的,所以是否能夠在家庭暴力出現的時候及時自保這個問題上,需要給對關注這樣事情的人一個建議。首先要提升日常生活當中的自檢自查能力,提升對危險的覺察能力。然后學會在意識到危險發生的時候及時止損,就是要學會保護自己。最常見的自保方式就是迅速逃離,然后是呼救。一般情況下由于女性體質比較柔弱的原因,受傷害的可能性會更明顯。其次是避免過度刺激,往往施暴者在施暴過程當中,精神狀態是恍惚的、混亂的、亢奮的,有些時候會因為刺激導致施暴者的暴力行為加劇。所以靈活運用自保的能力也是比較關鍵的。由于關系的復雜也就導致現今這個社會對暴力行為的判斷也是有分歧的,所以建議在事情發生之后受害者及時尋求法律幫助,如受害者無法自行決定結束關系,可以及時尋求心理援助。通過心理援助的方式輔助受害者做出有效的選擇。對于受害者自己本身能夠做到零容忍的話,其實不需要其他幫助她也可以做到。如果家暴行為存在于親子關系當中,就需要及時借助法律的幫助,并且輔助心理援助的幫助。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