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說想要嫁給爸爸,通常都會一笑了之,認為只不過是小孩子不懂事,說笑而已,但事實,果真是這個樣子的嗎?為什么現在有些女孩喜歡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蘿莉愛大叔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當一個孩子很小就出現過度親近父親,厭惡母親的情緒和行為,這些就是戀父情結的典型表現
心理學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戀父情結是女兒親父反母的復合情緒。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把母親放在一邊,甚至想取代母親位置的愿望,是愛父嫌母的潛意識愿望。即被稱為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孩子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最先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里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產生愛戀,愛父嫌母(還有的單親家庭,父親如果和哪個女人親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兒就以極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殺),叫作“戀父情結”。弗洛伊德的這一學說后來受到了人們的批評,認為他的說法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F在,我們既不能把此類情結看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理論,也不能把它絕對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一般說,女孩在3—6歲時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戀父煩母,但這種現象大多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女孩子還表現出對父親的情愛獨占欲,那就成問題了。
戀父情結是一種心理障礙,也叫性心理倒錯。一般源于女孩兒在3~6歲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關愛和教育。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注意性別差異,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在這一時期男孩兒戀愛母親,嫉妒父親,女孩兒親近父親,嫉妒母親。心理學研究發現,戀父情結的形成有兩條軌跡: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于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于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為內向,且多有嬌氣、刁蠻、任性,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面的原因。戀父情結的癥結是女兒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甚至有的女兒已經成年還要求與父親同床而眠,其結果往往很糟糕,不僅會妨礙女孩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戀,即使結婚之后,夫妻感情也難深篤;而且還會影響父親的婚姻,還可能為此而釀成家庭悲劇。
家長只要對孩子多加留心,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戀父情節的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帶到幼兒園。吃飯、睡覺,學習、玩耍都帶著。誰也別想拿走。對其他人的同類物品卻并不愿意接受。這個時候就要立刻重視起來,并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任其發展,等到孩子長大以后,情節會變得越來越強烈,難以控制。
這種情節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意識到和解決的。其結果是會嚴重影響孩子未來成年之后的兩性親密關系的。這樣的人在親密關系當中,會表現出強迫性重復。會不知不覺的總是和某一類像父親一樣的人,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情感沖動。還比較容易愛上情感激烈、攻擊性比較強的男人。并想從對方身上獲得那些在父親身上沒有得到的愛。即使不斷碰壁,遭受虐待也在所不惜。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認為自己能從像父親那樣的人身上獲得愛,就能改寫自己潛意識,不被親生父親所愛的失敗感。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另外一種戀父情結會出現過度補償的現象。他們內心深處排斥那些與父親相似的人。因為他的潛意識會認為從父親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愛,只要避開了像父親一樣的人,就能得到幸福。我們會在親密關系當中反復考察,不斷的和自己的父親做比較。只要出現有相似的地方,就會感到痛苦不安,信任自己的伴侶,并準備要逃跑。
“戀父情結”的要害是可能阻礙長大以后走近異性,走向婚戀。困于某種原因,即使走進婚戀,亦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為她仍在深深地依戀著父親,無法實現把感情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丈夫身上。這個過程往往是極其糾結和痛苦的。
人們習慣上把這看作親情問題,如果孩子不依戀自己,許多人會以為是因為自己親得還不夠,于是加倍彌補。有些人覺得無所謂,尤其那些感情較好的夫妻,常常覺得孩子親誰都一樣。其實,這是孩子在進行性別角色方面的認同。也就是說,既然孩子知道自己是男是女,也知道父是男、母是女,于是男孩子就需要格外親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親,把父親當作本性(全體男子)的典型代表,從他那里學習男性特有的性格氣質和舉止神態,將來才能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承認的男人。同樣,女孩也需要親近女性化的母親,以便學會如何做女人。3歲到6歲的孩子不會去崇拜高倉健或毛阿敏,他們唯有學習父親或母親,將來才不會變成“娘娘腔”或“假小子”。
理想的狀況應該是,男孩跟父親認同,女孩跟母親認同。如果顛倒過來,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礙”,有可能發展為排斥甚至仇視異性,嚴重的可能形成同性戀的潛在內因。如果孩子“不偏不倚”地依戀父母雙方,那么這并不是好事。它表明,孩子弄不清應該依戀誰、學習誰。這實際上跟孩子對父母都不依戀是一樣的,容易導致將來“性身份障礙”缺乏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應有的自信、自愛和自律。這同樣可能造成“男不男,女不女”,帶來“性身份障礙”那樣的后果。
許多父母總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當然,真的發展為同性戀的孩子確實為數甚少,但是看看婚戀障礙嚴重的那些男女,不那么極端的情況都相當普遍。有些小伙子怯于接近女性,有的則有“女性崇拜”或“恐懼女性”情緒,甚至影響婚后性生活。有些姑娘內心企求“丈夫如父親”式的對象,有的則痛恨自己身為女人甚至擴大為仇視所有男人。追根尋底,都與他們在成長中過分依戀異性父母或誰都不依戀有密切關系。
現在許多父母仍在不自覺地重蹈覆轍。人們總以為爸爸更親女兒、媽媽更親兒子是天經地義,卻忘了自己格外親子女的時候,還應該加倍地鼓勵和引導男孩去崇敬父親、女孩去理解母親。有的夫妻展開“親情爭奪戰”,都希望獨生子女更親自己,卻忘了自己和孩子的性別。許多母親自以為看透了男人(其實只是自己丈夫)的“弱點”,立志要親手把兒子培養成真正的男子漢。有時父親處怕女兒沾上她媽媽的“毛病”。一些夫妻實行“二保一”,如果有個獨生女,她與庸碌繁瑣的母親怎么能認同呢?反過來,精神上壓倒對方的女強人,又讓兒子向父親學什么呢?最要命是一些自己性別身份就不甚合格的父母,再不注意性別教育,很可能代代沿襲心理上的中性人。
如何改變孩子的這種現狀?
父親要和母親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父親一定要學會巧妙的保持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把感情的重心放在母親身上。過度溺愛的父親首先要停止過度溺愛的行為。陪伴和心理支持不足的父親,就要加強練習,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心理上的支持。母親這個時候要學會趁虛而入。多親近多關心孩子。這樣才能彌補孩子對父親的過度依戀。單親家庭的母親在面對孩子評價父親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父親所犯的錯誤,和孩子之間區別開來。同時要發現和強化父親對孩子愛和支持的部分。這樣才能使得孩子在關系當中的心理狀態逐漸平衡。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形成,是父親和母親共同培養的結果。心理專家認為母親能教會孩子學會愛和關心。而父親則有利于未來孩子對待人生的態度和價值觀方向的發展。不要給男孩穿花衣服,不要讓女孩爬墻上樹。但更為重要的是,應該主動地多跟同性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匯在共同玩樂之中。這是孩子“游戲期”性別角色培養的根本“秘訣”。父子共同“騎馬打仗”、捉螞蟻;母女一塊兒打扮布娃娃、“跳房子”;這才是有益的天倫之樂。父母過于自我封閉,或者只會買好東西,開發智力,是無法促進孩子的性別認同的。異性成員組成的單親家庭或者夫妻不和的家庭,對子女成長極為不利,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這樣的家庭無法較好地培養孩子的性別角色。
如果成年人發現自己身上具備這樣的情節。首先要意識到只需要重新去檢查一下,發現自己長期在關系當中已經存在的問題。找到固定的模式,找到在關系當中發展的規律。在意識層面要提醒自己,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父親。讓自己逐漸接受這個事實,重新開始審視對方給予自己的愛。往往這種情節背后都存在著很多負面的信念。比如說我很弱小,所以我才需要被照顧。如果我討好他,他就會對我好了。因為我不好,所以他才討厭我。所以我們反過來要重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是一個可以獨立面對生活的人??吹阶约涸谟H密關系當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不需要依賴別人的。不再追著那個沒有他,我就活不下去的幻想。逐漸提醒自己,父愛的其實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帶著這份遺憾,讓缺失的部分與生命中獨立的部分學會相處。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