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于有血緣、婚姻、收養關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成年子女對父母等,婦女和兒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殘疾人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會造成死亡、重傷、輕傷、身體疼痛或精神痛苦。
如何在婚前辨別出配偶到底有沒有家暴傾向呢?
鑒于施暴方多半是男性,所以下文主要針對女性提出建議。
第一,從原生家庭背景判斷。如果得知對方原生家庭有家暴行為,就要非常注意了。 這里也分不同情況,如果你的男友自然、坦誠地,甚至是主動地告訴你他家里家暴,并且指出父親施暴是不對的,那么很可能他就是屬于“已經反思過并堅決反對家暴”的那一類,他的“危險系數”就比較低。
但是,如果你是從其它渠道得知其家里家暴,又或者在平時與其家庭的接觸中,發現較明顯的家暴嫌疑,但是你的男朋友卻對這個話題比較忌諱,甚至一說到就大發脾氣,這意味著他內心其實并不愿意面對并積極思考這個問題,他日后家暴的可能性相對更高。
可惜,在現實生活中,在男女朋友階段時,如果對方家庭刻意隱瞞,要發現對方家庭是否有家暴行為或家暴史真的比較難。而這種刻意隱瞞太普遍了,國人本來就講究“家丑不外揚”,何況為了把媳婦順利娶回家,家暴這種事更加是不可告人。
所以“丈夫婚前千依萬順,婚后對妻子拳打腳踢”的案例太多了,這些被打的妻子哭訴丈夫婚前婚后判若兩人,其實不是判若兩人,只是對方婚前隱藏得深,連丈夫自身也未必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傾向有問題。
第二,看性格。有兩類性格的男性的家暴傾向相對高一些,平時性格很暴躁的,以及性格特別柔弱、內向的男性。
性格暴躁的相對好理解,特別是“混社會”的男性,他們更傾向于用暴力或武力解決煩心事。性格柔弱的則容易被人們忽略,所以傷害性更大。這種男性平日表現得很文質彬彬,性格內向,個性柔弱,其身邊人都很難相信他居然會家暴??墒聦嵣?,這種男性不善于對外交流,難以釋放自己的負性情緒,對外表現得毫無攻擊性,但回到家里后內心的郁結容易化為暴力宣泄,尤其是在酗酒之后。
怎么在婚前判斷對方是否有這樣的性格缺陷呢?
可以從吵架后對方的表現看出一些端倪。通常,在戀愛階段的男女都會盡力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并對自己的不好的脾性有所壓制。如果,你跟男友發生沖突或拌嘴時,他雖然不動手打人,但會有一些比較極端、激烈的言辭和行為,那么就最好留個心眼兒了,這些言行很可能只是一時克制,婚后或許會爆發成攻擊性行為。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想告訴各位女孩子,如果你的男朋友對你曾經有過暴力行為,最好別指望他真的能改正。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她在跟男友交往時,男友就曾在吵架時打過她幾次,她每次都想過分手,可事后她男友總會誠懇地道歉,甚至向她下跪懺悔,承諾絕無下次,其言行之懇切讓我這位朋友一次又一次選擇了原諒。后來他們結婚了,如我所料,她丈夫仍然一激動就對她動手,最后離婚收場。
這種男性的暴力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條件反射,情緒一激動就難以控制自己,失去理智。他們事后的悔意也是發自真心的,所以很容易打動人,只是等到下次惱火,他們大腦就空白了,悲劇再次重演。 所以,對于這種情況,除非他愿意接受專業的心理干預,消除原有的條件反射。不然,自行糾正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可是,現在有多少人會在婚前帶配偶去做專業的心理測驗或咨詢?少之又少,因為這往往被扭曲理解為:你以為我有精神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國內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仍遠遠不足,心理問題和疾病仍然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
所以,目前來說最實際、最具操作性的辦法,還是靠自己多觀察,多了解,理性對待。
應對和化解
學會平時消除對方的負性情緒。如果很不幸地,家暴已經發生,從心理學上該怎么應對和化解?
首先是理解,不要一下子給對方扣不道德的帽子,家暴不代表人品敗環、道德低下。應該從原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狀況和外界壓力等角度去看待。這為消除家暴奠定一個理性的基調。
然后是自我反省。你沒看錯,是受害方先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如果有條件,最好向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士尋求幫助,先檢查一遍自己有沒有問題。想讓施暴方接受心理干預,最好先從自己做起。
尋找家暴的規律,對方通常是在什么情況下實施家暴?是喝了酒后?還是受到什么特定的言行刺激后?繼而盡量回避這些情況。還有,對方極度憤怒、即將動手時,往往處于單向思維狀態,這時最好不要跟他講道理,而是多說他喜歡的、體貼的話,很可能會安撫他的情緒。
另外,家暴其實是負性情緒的釋放的方式,平時幫他消除或排解負性情緒是關鍵。跟對方多溝通,引導他健康地釋放負性情緒。以此加深夫妻感情,也會讓施暴者更加愿意接受心理治療。
如果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對夫妻關系的穩固也非常有用。
可是小編發現,大部分遭受家暴的人連第一條都難以做到,要么長期隱忍,要么雙方關系破裂,從此分道揚鑣。更慘痛的,是雙方所謂的“為了孩子好”勉強在一起,最后把孩子也卷入家暴的惡性循環當中。
應對家暴需要技巧和溝通
1、加強觀點的一致性。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興趣與愛好、共同的性格和習慣是溝通的基礎。
2、寬容與尊重:家庭生活中的沖突與分歧大都是些生活小事,是習慣興趣或對事物的觀點不同,沒有多少原則與是非問題。所以,雙方都應當學會寬容,婚姻意味著讓步。
3、學會管理情緒:學會了利用脫離接觸來應對情緒的技巧,即當三句話不合要發火,離開現場,保證自己沒有被實施暴力的機會。
4、受虐方的反抗與維權:及時維護自己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行為的屢次發生。
學習心理學知識,幫助受虐婦女走出家庭暴力的陰影
首先,幫助婦女自我成長。受虐待的婦女在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中,自我概念較低,常常有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產生,對此,應該提供其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過程,并借此重新肯定自己、重建信心和安全感,包括認知重建、自我肯定訓練、如何舒解緊張,壓力等。
其次,對受虐者的身心進行輔導。曾受過嚴重家庭暴力的婦女。身心承受重大壓力和創傷,若不妥善處理,會形成身心方面的疾病,因此,受虐者需要專業性的心理咨詢及輔導。幫助她們重建健康的心態。
第三,幫助受虐者尋找家庭暴力的源起。暴力的產生并非平白無故的,讓婦女認清暴力發生的原因、歷程,可幫助婦女面對暴力、解決暴力的能力和策略,有研究指出,夫妻間溝通不良引起的爭吵,往往是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還要幫助受虐者尋求社會系統的支持。讓受虐者了解社會上有哪些機構及組織在有危急時,可請求協助和支持,懂得自我防衛及保護,受虐婦女常常處于封閉性的狀態,較為畏、怕不安、不自信,在人際關系上受到阻礙和影響,為受虐婦女提供擴展人際關系的教育實屬必要。同時鼓勵受虐婦女參與由同一群體所組成的團體,經過團體的帶領會有治療的作用,也可增進婦女心理的重整和重建,經驗式的分享常常會形成當事者的觀點轉換,對受創傷婦女將是一大幫助。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