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及其成因
個人原創
周英偉
發表時間:2022-11-16 12:52:14
954
0
2

世上的螞蟻有千千萬,如果跑過來一群螞蟻,你能一眼分辨出它們誰是誰么?恐怕很難。但如果是一群人呢?我們就很容易就分別出人群中那一兩個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除了外貌,更重要的是氣質在起作用。
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它們是人格的兩個側面,彼此制約,相互影響。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內容,更多受到環境的影響,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它具有社會評價意義,反映了社會文化的內涵。而氣質較多地受個體解剖和生理上的特點制約。雖然在后天環境影響下也會有所改變,但與性格相比,氣質更具有穩定性,變化更慢。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難移的部分,就是指氣質。
人格有點類似榮格心理分析流派的提到心理類型。分為內傾和外傾。一個人的心理類型雖然穩定性很高,但并不是一生不變的。心理分析流派認為,一個整合的人,最后是雌雄同體的。會關注和發展自己早年人格中的弱勢功能。
一個人人格的形成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也和后天的養育環境有關。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流派還認為客體-重要他人,社會文化、集體潛意識(種族基因)都會共同起作用。

人格的定義和特征
一. 人格的定義:
1. 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征,也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我國的《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
人格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結合,是在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征構成。
2. 人格包括兩部分:性格與氣質。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主體。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征,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性格可分類為人類天生的共同人性與個體在后天環境與學習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個性。
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致,但動作緩慢,可能是黏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這樣構成了人格。
3. 人格一詞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臺演出時所戴的面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而后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
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臺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愿展現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的內在特征。
4. 人格在靈魂心理學中的概念:靈魂心理學屬于靈魂醫學(SoulMedicine)范疇,靈魂心理學給人格定義為,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后天秉承的內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靈魂醫學認為信使是一切能夠表達生物體內部之間以及與外界溝通聯系并發生相應生物效應的各種生物語言。社會心理學中講的人格即是指人的個性。它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總和。

二. 人格的特征:
1. 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人格的獨特性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
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2.穩定性
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并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3.整體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4. 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據此根據其特征我們可以在心理學上將人格定義為: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三. 人格的形成原因:
1. 生物遺傳因素:基因密碼,是先天遺傳,爹媽給的。
2. 社會文化因素:種族、地區文化,家族文化傳承。
3. 家庭環境因素:成長環境,如有其父必有其子等。教養方式包括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
4. 早期童年經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早期扶養人及養育環境奠定人們一生的情感體驗和回應模式。
5. 學校教育因素:教師、學校、少年同伴群體的影響。
6. 自然物理因素: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
7. 自我調控因素:個人認知能力和心理因素。
總之,人格的成型是先、后天共同作用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其現實性,其中,教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決定因素。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它們是人格的兩個側面,彼此制約,相互影響。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內容,更多受到環境的影響,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它具有社會評價意義,反映了社會文化的內涵。而氣質較多地受個體解剖和生理上的特點制約。雖然在后天環境影響下也會有所改變,但與性格相比,氣質更具有穩定性,變化更慢。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難移的部分,就是指氣質。
人格有點類似榮格心理分析流派的提到心理類型。分為內傾和外傾。一個人的心理類型雖然穩定性很高,但并不是一生不變的。心理分析流派認為,一個整合的人,最后是雌雄同體的。會關注和發展自己早年人格中的弱勢功能。
一個人人格的形成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也和后天的養育環境有關。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流派還認為客體-重要他人,社會文化、集體潛意識(種族基因)都會共同起作用。

人格的定義和特征
一. 人格的定義:
1. 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征,也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我國的《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
人格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結合,是在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征構成。
2. 人格包括兩部分:性格與氣質。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主體。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征,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性格可分類為人類天生的共同人性與個體在后天環境與學習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個性。
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致,但動作緩慢,可能是黏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這樣構成了人格。
3. 人格一詞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臺演出時所戴的面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而后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
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臺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愿展現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的內在特征。
4. 人格在靈魂心理學中的概念:靈魂心理學屬于靈魂醫學(SoulMedicine)范疇,靈魂心理學給人格定義為,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后天秉承的內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靈魂醫學認為信使是一切能夠表達生物體內部之間以及與外界溝通聯系并發生相應生物效應的各種生物語言。社會心理學中講的人格即是指人的個性。它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總和。

二. 人格的特征:
1. 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人格的獨特性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
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2.穩定性
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并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3.整體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4. 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據此根據其特征我們可以在心理學上將人格定義為: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三. 人格的形成原因:
1. 生物遺傳因素:基因密碼,是先天遺傳,爹媽給的。
2. 社會文化因素:種族、地區文化,家族文化傳承。
3. 家庭環境因素:成長環境,如有其父必有其子等。教養方式包括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
4. 早期童年經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早期扶養人及養育環境奠定人們一生的情感體驗和回應模式。
5. 學校教育因素:教師、學校、少年同伴群體的影響。
6. 自然物理因素: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
7. 自我調控因素:個人認知能力和心理因素。
總之,人格的成型是先、后天共同作用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其現實性,其中,教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決定因素。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2人已贊
0長程個案
55%
極高
續單率
66咨詢時
1.48
性價比
28原創文章
作者文章
脫單難,完美主義者如何打破全能自戀的繭房
本文從心理咨詢視角分析了高社會經濟地位人群在戀愛中遇到的特殊困境,揭示了全能自戀和完美主義背后的病理機制,并提出了系統性破除自戀防御的三階干預策略,最終幫助來訪者建立真實的情感連接。
517
1
0
如何破解大齡青年的婚戀困局
784
0
0
親密關系中的追逃模式,各流派是如何工作
1757
9
0
語音通話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