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純粹真摯的,但是給予愛的同時,常常面對的是事倍功半。
“有人說,愛你的人很多,但懂你的人寥寥無幾。愛你的人不一定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愛你。”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純粹真摯的,但是給予愛的同時,常常面對的是事倍功半,亦或事倍功無,甚至適得其反。
究其原因,皆是因為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諦所致。所以,懂比愛重要,也比愛更難,“懂,才會愛”是所有家長的必修課。
01家庭是沒有功課表的永不放假的學校,家長是沒有教科書且永不退休的老師。
父母是最富挑戰的角色,他們沒有經歷關于家庭教育的系統學習,沒有學校為他們頒發畢業證書。我常常問家長一個問題:你是一個多大的媽媽(爸爸)?
家長的答案常常是錯誤的。我再問:你的孩子幾歲了,你是一個幾歲的媽媽(爸爸)?
一些家長若有所思,之后回答正確。絕大多數家長還是執著地說出自己的年齡。試想,讓一個八歲的媽媽(孩子八歲)實施親子教育,能否有花開?樊登說過:如果父母不想成為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人,破解之道就是成為終身學習者。
是的,親子教育根本不是教育和改變孩子,而是家長提升和成長自己,這才是親子教育的核心所在。沒有功課表,家長要找到功課表;沒有教科書,家長要編寫教科書。功課表里必須有兒童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管理學、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自驅力、游戲力、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等等。
教科書里必須有上述功課的道與術、知與行、執行方案及內省反思。做父母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修行,修行之人豈能不學習!況且,學習=10%的學+90%的習(練習、復習),這都是學習的必經之路。記住,成長無止境,學習有花開!
02孩子除了是孩子,還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導師,父母檢測劑、與父母同等而獨立的個體。他們內在的神圣、清澈與臨在,是一束束最亮閃的燈,照耀和喚醒著父母。
作為一名教師,每每在課堂給予學生主體權,讓他們放飛學習思維的翅膀時,我都能從孩子們身上得到啟發和教育,享受教學相長的愉悅。教師在課堂上不要搞一言堂,父母在家庭中不能大施權威主義之道,這絕對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警示錄。
鏡子的功能在于映射,而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系統問題的結果。孩子的狀態,其實都是父母狀態的映射。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因為孩子讓家長從鏡子中看到真實的自己。對于這面鏡子家長必須尊重,唯有尊重才能讓父母格去教養中自己的“衣冠不整”和“蓬頭垢面”。
孩子是父母的導師,因為孩子讓父母懂得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因為孩子讓父母懂得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因為孩子讓父母懂得育兒不只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精神修行。
孩子是父母的檢測劑,因為通過孩子可以檢測出父母的覺知力,你對孩子的愛是寵愛,溺愛、真愛還是毒愛;因為通過孩子可以檢測出父母是否認為錯誤是寶貝,允許孩子犯錯,接納孩子在錯誤的修正中成長,而不是抓住錯誤不放,視孩子犯錯為洪水猛獸。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建議,每位家長每天都要完成“三省語”:從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什么?
我要修正自己什么?從孩子身上我學到了什么?是的,當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好自己,做越來越好的自己時,哪里會不是桃花源?記住,孩子是引導父母認識真理的人。
03唯有因材施教,方能適材適所。
作為家長,因材施教既是方向又是方案,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父母,你是否了解孩子生理的材、智能的材,氣質的材?你是否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量身定做孩子的成長模式?
不懂孩子難有真愛,讓我們看看殘酷的現實:有多少家長批評孩子,你怎么上課就不能認真聽講。孰不知,不認真聽講是由于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造成的;有多少家長在教育孩子,如果你努力了,你的數學成績不會提高不上去。
孰不知,孩子的邏輯數學智慧本來就是他的弱項;有多少家長一直對孩子提出要求,一定要堅持把作業完成之后再休息。孰不知,孩子就是堅持度低的孩子。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就必須要懂得影響孩子學習成功的六大因素:生理因素、氣質行為、智能發展、父母的責任、學習的情境、心理基本需求,這些才是因材施教的源頭活水。
因材施教,才能為孩子一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才能打造一百分:有一百分的父母,才有一百分的孩子。了解孩子,認識自己,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感覺統合、多元智能;要了解孩子的氣質行為(趨避性、適度性、注意力分散度、敏感度、情緒本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基本要求(生理及活動的要求、歸屬感、自信心、好奇心、成就感)。
作為家長,只有通過了解孩子,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我要為孩子因材施教做什么?現在我能做什么。是的,因材施教才能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記住,因孩子的材施孩子的教,雙向成長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