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的心理防御機制
個人原創
王海民
發表時間:2022-09-05 19:42:59
1433
1
4

?再談強迫癥的心理防御機制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在生活中一直在通過各種防御方式來保護自己。
當防御失敗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癥狀,比如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等。
強迫癥患者常用的防御方式有哪些呢?
1、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指的是在一個事件或是現象中,你心理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是A,但是你的理智讓你產生了-A的想法和感受,就是你有相反的意思。
舉例來說,你本來是不喜歡一個人,不愿意和這個人說話,但是在這個人和你說話時,你表現的很熱情很喜歡對方,這個就是反向形成。
我們往往恨著我們愛的人。
2、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指的是你在某事或現象中,你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情感,你的理智化隔離了情感。
比如,在某個人講述自己的悲傷經歷時,內心感覺不到自己的悲傷難過,就像是在羅列事件一樣,說的事情好像不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在描述自己的事情時,沒有相應地情感反應。這個情感去了哪里?壓抑和隔離了。
在這個事件中,情緒情感被壓抑、隔離和否認,構成事件的元素中只剩下了事件本身的這個現實,相當于只剩下了事件的內容,沒有個體的情緒情感反應。
心理治療就是要幫助強迫患者把這些壓抑隔離的情緒情感重新激活,進入個體的意識層面,進行合。
這些情緒情感往往都是弱小、無助、絕望、恐懼死亡、羞恥等情緒情感。
這些情緒情感是不被患者接納的,壓抑得很深。探索和尋找這些無意識的內容往往需要一個長程的心理治療。
3、撤銷與儀式。
有些強迫癥患者會出現強迫行為,比如擔心煤氣泄漏,在反復檢查后會心理踏實。有些在按照一個儀式進行后,才會心安。比如,只有梳頭3次,才會覺得災難的想法不會發生等等。
這些想法和儀式具有魔力,這些思維也具有魔法性,像是冥冥中,只要個體這樣做了就會有神靈的保佑,使事情按照自己的預期去發展,不用在擔心害怕。
這些儀式和撤銷的目的也是為了給自己安慰,只要這樣做了,就會心安。不做就會擔心,無法繼續生活。
4、外化。
一些強迫癥患者會感覺外界的他人會評判自己,這個評判就像是真實的發生一樣。
有些強迫癥患者的超我很強大,會時刻評價自己,批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試圖做一個完美的自己,一個不會犯錯的人。對自我的嚴苛會外化,認為外界的他人也在時刻的評價自己,審視自己。
這個感覺會阻礙強迫患者做真實的自己,會思考外界環境對自己的要求,往往用一個“假自體”去迎合外界的環境和他人。
5、窮思竭慮。
有些強迫患者,會反復想一個問題,追求一個抽象的絕對的答案。這些反復的思考是為了一個確定的答案。事實上,對未來、未知的思考都是未知的。
我們只能去預測、預判和分析,這些都是猜想,而不是事實。事實就是發生的事情,只有已經發生的事情才是事實。
6、理智化。
在一些事件中,個體 本應產生一些情緒情感,但是理智化的思維,讓個體隔離了情感,自己說服了自己,產生理智化的想法,避免了情緒的產生。
一個人受到領導的責罵,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不爽,覺得被羞辱。但是在理智上的想法是還要在這個單位繼續干下去,領導也是為了自己好。
生活需要理智化,但是過度的理智化會淹沒我們,讓我們失去真實的自己。反過來,在現實的壓力中,產生更多的情緒反應。
在強迫癥的治療中,很多患者在尋找讓癥狀消除的方法,個體也會為了消除這些癥狀,使用各自的方法。
其實真正的方法就是內心,就是探索自己的內心,接納心里一些不被接納的想法和感受,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自我才會是個整合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在生活中一直在通過各種防御方式來保護自己。
當防御失敗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癥狀,比如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等。
強迫癥患者常用的防御方式有哪些呢?
1、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指的是在一個事件或是現象中,你心理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是A,但是你的理智讓你產生了-A的想法和感受,就是你有相反的意思。
舉例來說,你本來是不喜歡一個人,不愿意和這個人說話,但是在這個人和你說話時,你表現的很熱情很喜歡對方,這個就是反向形成。
我們往往恨著我們愛的人。
2、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指的是你在某事或現象中,你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情感,你的理智化隔離了情感。
比如,在某個人講述自己的悲傷經歷時,內心感覺不到自己的悲傷難過,就像是在羅列事件一樣,說的事情好像不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在描述自己的事情時,沒有相應地情感反應。這個情感去了哪里?壓抑和隔離了。
在這個事件中,情緒情感被壓抑、隔離和否認,構成事件的元素中只剩下了事件本身的這個現實,相當于只剩下了事件的內容,沒有個體的情緒情感反應。
心理治療就是要幫助強迫患者把這些壓抑隔離的情緒情感重新激活,進入個體的意識層面,進行合。
這些情緒情感往往都是弱小、無助、絕望、恐懼死亡、羞恥等情緒情感。
這些情緒情感是不被患者接納的,壓抑得很深。探索和尋找這些無意識的內容往往需要一個長程的心理治療。
3、撤銷與儀式。
有些強迫癥患者會出現強迫行為,比如擔心煤氣泄漏,在反復檢查后會心理踏實。有些在按照一個儀式進行后,才會心安。比如,只有梳頭3次,才會覺得災難的想法不會發生等等。
這些想法和儀式具有魔力,這些思維也具有魔法性,像是冥冥中,只要個體這樣做了就會有神靈的保佑,使事情按照自己的預期去發展,不用在擔心害怕。
這些儀式和撤銷的目的也是為了給自己安慰,只要這樣做了,就會心安。不做就會擔心,無法繼續生活。
4、外化。
一些強迫癥患者會感覺外界的他人會評判自己,這個評判就像是真實的發生一樣。
有些強迫癥患者的超我很強大,會時刻評價自己,批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試圖做一個完美的自己,一個不會犯錯的人。對自我的嚴苛會外化,認為外界的他人也在時刻的評價自己,審視自己。
這個感覺會阻礙強迫患者做真實的自己,會思考外界環境對自己的要求,往往用一個“假自體”去迎合外界的環境和他人。
5、窮思竭慮。
有些強迫患者,會反復想一個問題,追求一個抽象的絕對的答案。這些反復的思考是為了一個確定的答案。事實上,對未來、未知的思考都是未知的。
我們只能去預測、預判和分析,這些都是猜想,而不是事實。事實就是發生的事情,只有已經發生的事情才是事實。
6、理智化。
在一些事件中,個體 本應產生一些情緒情感,但是理智化的思維,讓個體隔離了情感,自己說服了自己,產生理智化的想法,避免了情緒的產生。
一個人受到領導的責罵,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不爽,覺得被羞辱。但是在理智上的想法是還要在這個單位繼續干下去,領導也是為了自己好。
生活需要理智化,但是過度的理智化會淹沒我們,讓我們失去真實的自己。反過來,在現實的壓力中,產生更多的情緒反應。
在強迫癥的治療中,很多患者在尋找讓癥狀消除的方法,個體也會為了消除這些癥狀,使用各自的方法。
其實真正的方法就是內心,就是探索自己的內心,接納心里一些不被接納的想法和感受,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自我才會是個整合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1人已踩
4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