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抑郁,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生活壓力大的中青年,或者學業壓力大的青少年。然而老年人的抑郁問題也非常嚴重,但整個社會對它卻缺乏認識,甚至老年人出現抑郁癥狀,往往不能被子女及其他人所理解。
警惕老年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是指年齡在55或60歲以上的抑郁癥患者,狹義的也可以是指首次起病年齡在55或60歲之上的抑郁癥患者,無論是哪一種,都有著諸多老年期的特點。在臨床上常見為輕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視,如不及時診治,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的患病風險和死亡風險等嚴重后果。
由于抑郁使情緒長期低落,因而很容易引發心肌梗死、高血壓、冠心病和癌癥等身體疾病。中科院的調研結果顯示,60歲以上老人大約15%患有抑郁癥。有關資料表明:5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抑郁癥的比例高達10%~15%,在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癥的發生率高達50%~55%。
什么因素比較容易引發老年期抑郁癥呢?
1、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包括:大腦會發生退行性變,學習及工作能力、思考能力減退,使得興趣變得狹窄,主動性下降;性情變得固執,不愿意改變現狀;行動開始變得緩慢等因素以致老年人逐漸對社會的各種要求感到不適應,因此生理因素常成為老年抑郁癥的誘因之一。
例如這位前來求助的來訪者:
她的媽媽已經60多歲了,身體一直不太好:胃炎、心臟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一直糾纏,經常感到肚子疼、頭疼、各種不舒服。睡眠也很不好:有時一夜睡不著,有時一晚只能睡2-3個小時,即使吃了改善睡眠的藥物也無濟于事。
她的爸爸身體也不太好,平時父母互相照顧,自己遠嫁外地,只是定期回家探望。她帶媽媽各種醫院去檢查,情況也不見好轉,不僅身體不好,媽媽每天也悶悶不樂,有時還出現了自殺想法。后來看了精神科才知道,媽媽是得了抑郁癥。
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減退,自身恢復能力下降,經常合并多種軀體疾病,易引發抑郁癥。有研究報道,身患軀體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生率高達50%-55%,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罹患抑郁癥的比例明顯高于健康人。
2 、社會心理因素
由于老年人身體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趨下降,再加上可能遭受的各種突發事件,比如配偶亡故、子女分居、社會地位改變、經濟困頓和疾病纏身等,也會加重老年人的孤獨、寂寞、無用感和無助感,成為心情沮喪和抑郁的誘因。
案例:王嬸今年64歲,往日精神不錯、愛鍛煉、愛串門聊家常。但近半個月,她不敢出門、整天悶悶不樂,事情還要從她的一個好姐妹說起:
同小區的一個趙奶奶被診斷為抑郁癥,兒女為了更好的照顧她,便讓她在家幫著看孫子,希望能讓她有點事做,分散下注意力、減輕病情。然而小孫子比較皮,特別能鬧騰,再加上疫情期間不能出門,老太太帶了一段時間后感到特別累,便和老伴兒抱怨活著太累了、沒什么意思,老伴兒是個心直口快的人,隨口便說了一句:“活著累,那你就去死啊。”結果不久,這位奶奶便在小區常玩的亭子里上吊自殺了。
最近幾年,趙奶奶只是偶爾和“姐妹們”一起遛彎,大多時間都是在家里,很少和她們交流接觸,趙奶奶因為老年抑郁癥自殺,王嬸和其他幾位“姐妹”最近都不太敢出門,出現不同程度情緒波動。
王嬸的表現說明老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趙奶奶的自殺說明老年抑郁癥患者對環境的依存性更大。老年抑郁癥患者情感脆弱,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導致情緒不穩,甚至產生自殺想法和行為。家人一定要警惕,千萬別等到出現自殺行為才關注老年抑郁癥患者。
如何識別老年抑郁?
在老年期首次發病的抑郁患者,大多起病緩慢,與年輕抑郁癥患者一樣,老年抑郁癥患者發病時可出現原因不明且持續二周以上的情緒低落和沮喪,自感心情一落千丈,直至墜入谷底。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是萬念俱灰,并對生活、工作和以前的業余愛好均不感興趣。
漸漸地,老年抑郁癥患者還可能出現比年輕患者更多也更嚴重的軀體癥狀,其中包括:
1、嚴重失眠
原本睡眠良好的老人會突然變得難以入眠,或入睡后醒得過早,或入睡了卻又自感未入睡,此時服用抗神經衰弱癥的藥物往往毫無效果。
2、無名疼痛
部分老年抑郁癥患者還會出現諸如頭痛、心痛、腰背痛、關節痛等以疼痛為主的癥狀。患者服止痛藥無濟于事,但服用抗抑郁藥疼痛又會緩解、消失。
3、便秘
原本排便正常的老人會變得難以排便,嚴重可閉結一周,同時還可能伴以種種消化障礙,如食欲大減甚至完全不思飲食,有的還會出現腹脹、口臭等癥狀。
4、心血管異常
老年抑郁癥患者,常出現血壓升高、心率變快或某些冠心病癥狀。
小貼士
當家里老人出現以下癥狀時要警惕:
1.持續的睡眠障礙,沒有明確原因的疼痛、乏力、體重下降,感覺渾身不適。
2.近期遭遇喪失親人和好友。
3.嚴重身體疾病或重大手術治療后,尤其恢復情況不理想。
4.不能體驗樂趣,不愿參加正常活動,甚至遠離人群。
5.自信心下降,覺得自己干啥都不行。
6.性情發生顯著變化,像變了一個人。
7.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
8.出現自責、自殺念頭,甚至自殺行為。
如果發生以上任何一種情況超過2周,
那就要引起重視了,
因為可能被抑郁癥“盯上”了!
面臨老年抑郁癥該如何緩解呢?
1、藥物治療
在咨詢精神科醫生后,根據醫囑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同時也可避免促發因素,配合心理治療,比如使用支持性心理療法、認知和行為療法等,幫助老人正確評價自己的人生,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糾正對自身的消極評價,防止自卑心理。
針對抑郁癥的治療措施應當是綜合性的,包括生活、心理和藥物的共同作用,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按時作息,規律生活
老年生活要具有規律性,按時作息和進餐,安排好運動和娛樂時間,避免整天呆在家中將自己“封閉”起來,這是保證身心健康的基礎。
此外,運動鍛煉也要科學適度,因時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的情況,注意防止運動過量導致損傷。
3、多參加社會活動,與他人溝通交流
鼓勵并幫助老人積極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娛樂活動,例如書畫、下棋、跳舞、上老年大學等,利用社會支持力量改善人際關系,維持社會功能。
子女也可以幫父母找些可以做、喜歡做的事充實生活。例如生活上遇到難題,打電話問問父母,或者讓父母幫忙做些小事等。幫助老人體會到自身價值和生活的意義,走出抑郁心境。
4、專業咨詢,重塑人生的價值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老人出現長期情緒低落,或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調整,應尋找專業人員的幫助。
我們在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事情,老年是人生固有的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年齡段,在這個階段不妨用心培養興趣愛好,追求個人身心發展與平衡,盡情體驗最美的夕陽紅,快快樂樂地活到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愛老,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健康優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