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孩政策開放以來,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寶貝,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小,就容易發生爭吵。哥哥6歲,弟弟3歲,在家里幾乎每天都會出現搶東西的場景,還有那鬼哭狼嚎的叫喊聲,不是哥哥打哭了弟弟,就是弟弟打痛了哥哥,一天到晚雞飛狗跳。
我想這情景對二胎家庭來說都不陌生,要觸發爭執的情景簡直太多了:
哥哥要拉著媽媽一起玩,弟弟就偏要媽媽抱抱;弟弟隨手拿平時放在玩具箱里看都不看的個玩具,哥哥上去就要搶;一件玩具、一顆糖果、一件衣服都可能引發兩個孩子的戰爭。
那么,家里孩子經常爭執打鬧,家長應該怎么辦?
學齡前兒童還不能完整清晰地通過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在有情緒的時候,往往喜歡采用“搶”或“打”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孩子通過這些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波動,或者需要引發父母的關注,或者掩飾自己內在的恐懼。
孩子們爭搶是很常見的事情,簡單的批評教育并不真正解決問題,孩子小還不會反抗,如果家長用恐嚇、控制、責備等不恰當的方式處理,有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后習慣壓抑自己,不會正確發表內心想法,或者看不到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孩子爭搶東西時是家庭教育的好時機,家長只要適時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去解決自己的需求,培養溝通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和引導孩子成長。
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個孩子在找事欺負人,但深層分析其實孩子是在以爭搶的方式,希望自己被父母更多的關注。
當孩子出現愛爭搶現象時,家長要做的不是急切的批評指責,而是靜下心來感受孩子想要什么,要真實地了解并接受他們的情緒,看清孩子們爭搶背后真正的需求,讓孩子學習正確的情感表達方式,讓他們了解比爭搶更有效的交流表達模式,引導孩子感受并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
孩子多了容易出現爭執,但是一個孩子有時候也會無理取鬧。現在天氣涼了,如果孩子非要吃冰淇淋該怎么辦呢,有一位媽媽做得很好,我們來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孩子: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媽媽蹲下身,用溫柔的眼神直視孩子:寶寶想吃冰淇淋呀,不過天冷了,冰箱沒有了。
孩子:不,我就要吃冰淇淋!
媽媽:寶寶要吃冰淇淋,家里沒有冰激凌了,你不開心是嗎?
孩子:嗯,我就是想吃冰淇淋。
媽媽:唉,媽媽真希望馬上能給變出一個大大的冰淇淋來,又涼又甜。(讓孩子在思想層面上暫時得到滿足,情緒反應也會減輕。)
孩子:嗯,那樣就太好了,對了,我能不能去樓下買。
媽媽:寶寶,現在是吃飯時間,要買了回來菜飯都涼了,這樣好不好,媽媽剛做了一些好吃的,你看小排骨和小蝦仁,你最喜歡哪一個呢,要不我們來試試做一個冰淇淋小蝦仁好不好,用沙拉醬代替冰淇淋,這樣它的味道會更好。
孩子:好,我要吃冰淇淋小蝦仁。(孩子破涕為笑,開心地吃起來自己做的冰淇淋小蝦仁。)
這位媽媽就避免了用打罵的方式制止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
在處理孩子們的情緒時,家長要注意以下四個要點:1.控制自身情緒,認真了解事情始末。2.問問孩子們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生氣爭吵,用簡單的詞語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3.用同理心回應他們的感受,不斷嘗試直到被他們認可和接受。4.用適當的方式幫助他們梳理自己的想法,尋找最可能的解決方案,不講大道理或者簡單在父母的邏輯層面上的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