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6歲,以前整合的計劃: 不管是假自我,還是真實感受,把工作先保住,能糊口生存。 白天的工作中,感受和現實如果發生沖突,以感受為第一價值排序(做好了被辭退的最壞打算)、晚上進行內在小孩催眠。 ———————— 把自己,分為內在小孩+現實的自己,兩部分,分工合作。。 舉例:去超市,突然哪種口味RIO都想要,錢超出預算,那就都買下(滿足本我,做為行為的第一價值排序)、回到家后,現實的自己,再去想籌錢的事(分工合作,避免超我攻擊) 期間會有反復的抑郁發作。 比如:因性價比/錢不夠/猶豫/不實用等原因沒買,回到家后怨恨自己,會氣沖沖地跑回超市買10件東西懲罰自己,滿足內在小孩!回到家后,又怨恨自己剛剛不可理喻、任性。但不管怎樣反復,行為上始終堅持滿足欲望為第一。無數次反復練習。 每件這種無傷大雅的怪異之舉,一定有一件與之對應的童年創傷。 那么,催眠回到童年,做“內在小孩的催眠療愈”,從根上療愈。直到去年的這個時候,才不爆發式的購物了——以剛需為購物標準,過程長達一年。關于購物的這部分,內在小孩和現實自我,完成了整合。
9個擁抱
12條評論
442次閱讀

網友
心理咨詢師活動事跡
2025-03-26 21:50:11
@王曉光,謝謝你細致看完,你看不到現實處境,你這種評判是死能量,建議是好的,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療愈的方法千千萬,沒那么多應該不應該,“情緒化”也不是錯的、我認為的療愈是走出二元對立,即意識與潛意識的割裂?,F實處境是:雖一時情緒化,卻都是吃喝用這種無傷大雅的小事上,充分盡情的允許自己。一年時間,理論實際生活自我催眠,從跟上解決,再也沒有復發的機會,最終結果徹底療愈。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平衡、這也是我認為的簡便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