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可沒有親密關系的煩惱,我們真正的動機來自于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都是來自別人,就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中,陷入不完滿的僵局。
我要問父母:你有愛孩子嗎?家長回答:愛很愛孩子,是討好型的、指責、還是超理智打岔的愛,是從別人角度想問題,還是控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顧孩子的感受?答案我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家長們您是種下維持一段關系的種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希望對方心中擁有自己的位置,原因我是家長,怕丟失自己家長名片,不斷地升級煩躁、憤怒悲傷,委屈 、失落、害怕,灼傷自己面對茫然的傷痛,給個理由更年期遇見青春期,做無奈的父母,撿別人的垃圾,創造和傾倒垃圾 。
當父母沉溺于自己的角色時,他們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支持系統,看到人的本質而不是期待被對接的話,父母們展望未來是好的,可是父母們如同手拿遙控器,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事,用它來否定現在,父母們當別人對你期待過高時,你會常常感到無奈,無奈的感受出現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的能力就只能到這里,就是讓自己真真正正的接納現狀,不影響現在的生存狀態,我們沒有理由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哪怕是你非常非常愛的人,我們的孩子們也是,孩子們多么希望,父母們摸著孩子的頭,充滿溫情地和她講話、玩耍,陽光照在身上,她們徜徉在童話世界里,父母你們的愛是不是特甜,可以不殘害孩子嗎。
父母如果和孩子平等的話,對孩子來講,是一份很大的財富。當下很多家長,孩子講話時,父母就開始扮演角色,用技體語言用高姿態講話,不能平等視之,最重要的問題是,能否很好的把父母的職能運用的游刃有余,而不是扮演一個角色,當父母身份認同,你的價值感全部由他而來的,父母的職能過份被夸大了,被強調了,掌控了,當孩子不能滿足你的期待時,你父母們,自我價值感會被降低。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超過他需要的,是溺愛、還有過度保護孩子,這都是妨礙孩子本性的東西,消減了孩子好奇心探索世界,用自己的角色中行使功能權利,做這個做那個,很多時候孩子不能把事情做好,孩子答案我的能力不夠,給自己給貼了個大標簽。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無法進入自己的角色時,無法被孩子需要的“這種”心理需求時,我知道什么對你最好,聽我的: 這是父母經常說的。跳出來看,這句話理性嗎?《不理性 》當然是不理性的,這意味著強迫性的扮演父母的角色。父母和孩子間沒有真誠的關系。因為父母靠這個角色來定義自己,在無意識中怕失去這份身份認同。父母表面上看是關心孩子,真正關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認同的角色,當你說“我”時,常常是指我是父母。只達到身體自我聯結。能夠辨識出自己我是父母,父母做了一個很好的魔術師,穿越的過程。父母要你揚眉吐氣,所以父母也可以借由你揚眉吐氣,不要讓父母失望,父母為你犧牲這么多,父母愛你,父母會一直愛你,只要你做了父母認為對你有益的事,因為父母知道什么是對你最好的。
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孩子被削弱了自信心,減少了自我價值感,孩子的個頭漸漸變大。沒有自主性迷迷湖湖的,有自已的隨意性,父母“請”給孩子一個存在的空間,雖然父母愛孩子很偉大,沒有發現嗎?你并不擁有孩子,原因你過界了,制約孩子成為獨特的人。孩子們用偏差行為表達自己,孩子要找回自己,有的父母控制不了孩子,就會“用”把虛弱感投射出去,開始指責孩子,有的孩子中招了,會認為自己不好,不值得愛,父母不喜歡我,有的孩子可能會與父母有對抗,怨恨,討好等,父母們會產生痛不欲生的感覺,我們思考,在這個“愛”家庭里成長的孩子會有什么影響呢?父母們要給孩子一個存在的空間,關注孩子,一種是外在的關注(如告訴洗碗洗潔精不要放多等),父母們在生活中給孩子的信念,去掉執著的角色,讓我們更多的看到自己更深度的地方,保持一個覺醒,父母愛孩子,就要求孩子接收給予的一切,但實際上,愛孩子并沒有給你以下權利:一、要求孩子和好孩子玩;二、孩子上補習班,三、考上父母理想學校,如果孩子并愿意讓你參與他的人生,那是你的幸運,但并非父母應份的權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嗎?所以在愛里面也要是獨立的。
愛是請求而非要求,愛孩子請給孩子一個權利,孩子的快樂遠比世俗的價值更重要,讓孩子更快樂吧,父母們掌管好自己的權利,請劃清界限可以嗎,邊界不清晰,以至于會掉下幻滅的深淵。相信鑰匙在對方的手中 ,尼爾森教授說:孩子的兩大需求,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與其盲目的跟隨自己的養育方式,不如勇敢的發掘養育孩子的方式,放下屠刀,對自己有一份愛,一份尊敬,解開教育孩子親密關系煩惱。
依然平平凡凡的我,安于當下,喜歡淡淡的感覺,熱衷于自己的職業,熱愛生命的女子,心理學是讓人越來越純粹和簡單的過程,心理師本身就是一帖陪伴成長的良藥。我最大的受益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一個孩子是個早產兒
,通過所學心理學陪伴孩子}培養出一個有四個碩士一個博士學位的孩子。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