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底深處的相互理解與關切催生了一個又一個愛的微小時刻,對此,我們也會思考:新生的嬰兒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也能真正融入愛中?大多數父母都愛他們的小寶寶,但這些初降人世的嬰兒是不是也能夠真正回應父母的愛?新生兒的能力有限,他們該如何生成愛所要求的對他人忘我的關注?其實,新生兒根本無須費力。胎兒期正常發育的新生兒,生而渴求與慈愛的成年人產生聯結,以面對這個世界。他們尋求著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甚至在最大限度上保持著與成年人的動作同步。
用積極性共鳴重新定義愛之后,很容易發現嬰兒與積極做出反應的看護者之間那些愛的微小時刻無處不在。發育科學顯示,悉心、專注的嬰兒——看護者互動對于正常的人類發展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嬰兒——看護者行為同步,其影響程度遠遠甚于可見的行為層面,也能協調生物同步。嬰兒依賴于此,我們所有成年人也一樣。與嬰兒一樣,我們都需要愛的滋養。積極性共鳴是生命必需的養分。
那些出于各種原因被剝奪了享有積極性共鳴機會的嬰兒,他們的命運讓人心痛。可悲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他們所需的愛的滋養。有些孩子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有地方住、有東西吃、有衣服穿等,然而,他們卻很少有與他人分享積極情緒的體驗。研究顯示,成長過程中缺乏愛,幾乎會影響兒童各個方面的發育,比如認知與社交能力,還有健康狀況。一個極端的例子,很多孤兒年幼時遭受的情感漠視,在他們的一生中投下了令人心痛的陰影,造成了嚴重、普遍的心理影響。即便是那些已由充滿愛心的家庭領養的孤兒,其成長中出現的問題也會持續幾十年。然而,更加普遍、尖銳的問題是,普通家庭甚至是富裕家庭中出現的無意識情感漠視。
此類情感漠視的主要根源之一是抑郁情緒,約有10%~12%的新媽媽會受到產后抑郁癥的困擾。其實,這一問題也困擾著初為人父者或其他嬰兒看護者。抑郁一般被視為積極情緒系統紊亂,就像是一塊扔在微弱火堆上厚重潮濕的毛毯,熄滅了積極情緒與積極性共鳴的火花,壓抑了人們的情感體驗。你是否體會過在牙科診所拍X線片前穿上鉛制防護服的感覺?再想象一下你所有的衣服都是這種質地,這會讓你的行動變得多么遲緩不便?感到抑郁時,最大的愿望應該就是獨自蜷縮在床上睡覺。試想,在這樣一種情緒狀態下照顧一個新生兒會發生什么?當然,你能夠完成換尿布、喂水、喂奶這樣的基本活動。然而,研究顯示,處于抑郁狀態的嬰兒看護者無法做到與嬰兒的行為同步,抑郁削弱了看護者的肢體語言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接受照顧的嬰兒來說,這樣的情緒會直接轉換為其與看護者之間的行為聯系減少、可預測性降低。即使嬰兒與看護者產生情感共鳴,這種共鳴中也不含有任何積極性因素,而是具有消極性的,可能是憤怒或冷漠等。因此,抑郁不僅阻礙你自身去體會、表達積極情緒,同時還會損害你與被看護的嬰兒之間——雖然他還不會說話——產生情感聯結。缺乏積極性情緒與情感聯結這兩大支撐,你與嬰兒都需要的積極性共鳴,根本無從發生。
發育科學家已經充分歸納出了缺乏愛對兒童發育的不利影響,包括長期缺乏愛會導致兒童在進入青春期甚至在以后更長的時間內,在符號使用以及其他形式的認知推理方面存在缺陷。此外,缺乏愛的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差,會嚴重影響其與他人建立有益的社會聯系。更常見的情況是,嬰兒與看護者之間的行為同步為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發展搭建了平臺,為他們提供了控制和疏導自身情緒、注意力與行為的工具,這對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至關重要。
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與他們的看護者之間不斷產生積極性共鳴,這讓他們受益終生;那些轉瞬即逝的微妙狀態,其巨大價值也由此顯現無遺。雖然你與親近的人分享充滿愛意的瞬間肯定不同于嬰兒和看護者間的愛,但關于嬰兒的研究充分顯示,愛幾乎不需要對他人有深入或全面的了解。你與另一個人即便沒有共同的經歷,但任何一個在你們兩人的身心方面引發積極性共鳴的瞬間,都對健康有益,令人感到興奮。對成功婚姻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經常花些時間一起做點兒新鮮事的夫妻,比如徒步、滑雪、跳舞,或聽音樂會、看演出,他們的婚姻會更加美滿,這些活動都能源源不斷地產生積極性共鳴。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