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小區內,一學生留下字條后跳樓。
這是一個令人難過的新聞,從一些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穿著校服的孩子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有成年人在孩子身邊泣不成聲、悲痛欲絕,嘴里不停的說著:“你怎么這么傻......”
不管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我們看到這則新聞深感心痛與惋惜,可以想象孩子家長此刻的悲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孩子留下的紙條內容:
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話語,為你們,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對了忠山公園那棟樓的書房抽屜里,有些東西要給你們看。
恐懼并絕望著的黃某某
為什么呢?
孩子選擇自殺這種決絕的方式,有一部分是出于報復心理,更多的是無力與無望,他只能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處理他的痛苦。
從遺書內容可以看出,這名學生感覺自己活得太累了,小小年紀便被父母要求如同成人一般。具體內容我們雖然不知道,但反觀一些家長,自己不是龍鳳,卻要求孩子成為龍鳳。明明是期望孩子好,卻被經營成為嚴苛、規矩的甲方和乙方關系。
父母是甲方,孩子是乙方,從乙方一出生開始,就要背負著種種不屬于自己的夢想、標準,去完成各種成績、才藝,小小年紀就要活成“小大人”的樣子,一旦沒有滿足條約中的計劃,就要暴跳如雷。
如此重壓之下,孩子怎能不累呢?再加上老師的失望、同學的過度玩笑,原本就脆弱敏感的心靈得不到一絲絲理解,最終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
同樣的事情還有很多,5月20日,江西一名11歲男孩要輕生。原因令人心酸,男孩的父親不幸身患癌癥,只有母親一個人在外地打工維持家用,生活很拮據。男孩輕生是因為母親經常批評他,當時被救下后,男孩口中仍在念叨著:“我是個負擔、我是個負擔,如果我死了,媽媽就不用擔心生病花錢了。”
本是成年人的壓力,卻傳遞到孩子身上,無法承受的后果可能就是發生這樣的悲劇。
孩子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研究發現大致有以下幾種:
1)家庭矛盾
2)學業壓力
3)師生矛盾
4)心理問題
5)情感糾紛
6)校園欺凌
7)其他問題
事實上,孩子自殺的原因往往是多種原因的疊加,最終因為一件“導火索”事件的誘發,最終爆發。
作為監護人,又該如何避免自家孩子發生類似的事情呢?
1)充分理解
了解孩子的脾氣性格先天稟賦,知道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態,掌握孩子的人際交往大致情況,對孩子的問題盡量感同身受,站在他們的角度確立目標,分階段的解決問題。
2)給予尊重
不論是在語言上還是行為上,多聽聽孩子想什么,多考慮孩子要什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我們給予幫助和指導,認真的聽孩子分享他的問題,充分給予孩子尊重,然后才有理性的親子溝通與交流。
3)接受反饋
對于孩子講述的內容,例如今天學校發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想法,在認真聆聽的基礎上,及時給出你的反饋,表明你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并且在認真傾聽著他說的問題,這樣即使有些事情不能一下解決,但你的存在就是對孩子的支持。
4)行為支持
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知曉孩子精神上的追求,尊重孩子情感上的寄托之后,孩子畢竟還小,有他的能力范疇,有的事情他真的處置不了。這就需要我們家長操刀上陣,為他提供一些必要幫助,但一定要注意不是一切代辦。
5)保持警覺
作為家長,我們要付出時間在心靈上陪伴孩子,及時發現孩子近期出現的一些危險或者反常行為,對孩子消極悲觀的異常言語、行為、關注的網址和書籍、身上的傷痕等保持足夠的警覺,如果孩子出現情緒波動、作息紊亂、沒有食欲、睡眠紊亂等現象,第一時間發現并且及時予以重視。
6)積極面對
當你認為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或者發現孩子存在一些過激行為,甚至是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家長們請不要慌亂,要靜下心來想辦法,積極主動地去分析和解決,如果嘗試無果,盡快尋找專業幫助,不要在茫然無措中怠誤了幫助孩子的最佳時機。
愿每個孩子都能平安健康成長,更多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問題,歡迎聯系我們,護航青少年心理健康,我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