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覺察到覺悟
優秀的朋友們,今天談一談關于覺察和覺悟。
說到覺察,先說一說,北斗導航, 2020年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開免費服務的航天信息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在通信、交通、農業、畜牧業、旅游等多個領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北斗導航和自我覺察有什么聯系呢?簡單來說,人造衛星之所以能導航,甚至為我們在人跡罕至的浩瀚沙漠、茫茫大海里導航,因為它站的高看的遠,即看到了整體全局,又看到了細微局部。衛星高度是多少呢?如果是地球同步軌道,高度約3.6萬公里。3.6萬公里高度,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4000多倍。可謂站的極高,看的極遠。所以,從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衛星都能指路導航,因為它在天上看的一清二楚。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世界萬物都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對于地理,我們首先看清楚全局,才能做出正確方向判斷;同理,對于我們的心理,比如情緒模式和思維模式,也需要首先看清楚,才能做出更好的調整。相反,如果看不清,往往就會迷路,就會盲人摸象,甚至南轅北轍離題萬里。所以,首先又能看清楚全局和又能看清局部,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從而更有效率。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三個泥瓦工在砌一堵墻,一位哲人問三個人:“你們在干什么?”第一個人回答是:“砌墻。”第二個人回答是“蓋一棟樓。”第三個回答是“我們正在建設宮殿式的美好家園。”許多年之后,第一個人依然是泥瓦工,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成了企業家。由此我們自然聯想到,我們首先有了自己的大的人生規劃,然后才不會在小事情上迷失。就像蓋一座百層高樓,首要的事情,不是打地基,而是制定設計圖紙。蓋雞窩的地基、十層樓的地基和百層樓的地基肯定不一樣。所以,有了整體科學嚴謹的施工圖紙,這座百層高樓才有了安全的前提。那么,我們人生百年,如果也像百層高樓一樣,規劃我們人生的圖紙——人生規劃,是不是自己首要的事情呢?答案顯而易見。通過自我覺察,就是去偽存真、抓大放小、提綱挈領的過程,從而讓自己更有效率。
自我覺察也可以稱,觀照、靜觀、觀察、掃描、審視。是指個體能夠辨別和了解自己的感覺、信念、態度、價值觀、目標、動機和行為。在此過程中,將自我從心智中分離出來當做被觀察審視的對象。
通過自我覺察,也就是對心智活動本身進行思考的能力,這樣的能力超越了心智,可以使我們不再被習慣反應所驅使,而是能夠反省、修正、超越自己。
所以,如果你變得愈來愈對所有你在做的、所有你在想的,以及所有你在感覺的事變得更有意識,你就處于覺知的狀態。任正非的覺察。【任正非——與父母家族連根,傳承的使命和擔當】
“有一次,我問一個準備開發家鄉土地的房地產商,如果你地下二十代的祖宗,知道你今天的開發計劃,他們會滿意嗎?如果你未來二十代的子孫知道這是你開發的土地,他們會贊美你還是鄙視你?
此時此景,這個開發商走到任正非面前,就跪下了。任總也趕緊跪,兩個男人抱在了一起。
當一個人,有了世世代代承傳的一面,再看自己今天的一些選擇,他們會反省,會做出更正確的選擇。連接上父母、家族的承傳,能量會無窮大。”
覺察大致有四個階段:不知不覺;后知后覺;當知當覺(如履薄冰如臨大敵,戒驕戒躁謙虛謹慎);先知先覺。做好風險防范,經驗積累。(掉坑里)
覺察的對象,主要是感受、情緒、思維、行為。
覺察感受,譬如我們正在吃梨,先仔細觀察這個梨的顏色形狀有無蟲蛀,這就是將意識轉移到了眼睛上了;
然后用手拿起這個梨,仔細體會這個梨的重量溫度觸感等,這時將意識轉移到了手掌上來了;
將這個梨湊近的鼻子,仔細聞它的氣味,你這時就將意識轉移到了鼻子上來了;
當仔細品嘗這梨的時候,請仔細感覺它的味道果肉的細膩程度,這就是將意識轉移到了味覺上;
當我們的意識感知能力越是打開,你就越能“用心”地去品嘗這個梨。
覺察覺悟的聯系(陳果老師)
對片段的、細節的、瑣碎的、微觀的現象的洞察力叫做覺察,比如,對自己身體細節的覺察,對自己精神細節的覺察。
通過覺察細節的點點滴滴看到了事情的本質叫覺悟。
覺察是指我感覺到了,意識到了,注意到了;那么覺悟就是,我懂了,我領會了,我明白了。
覺察就是你發現了一片葉、一朵花,一片片葉、一朵朵花……你注意到了很多隱蔽的細節;而覺悟就是你越走越深,越走越高,最后看到了那串起每一片葉,每一朵花的整顆大樹,就是透過隱蔽的細節、瑣碎的現象,對事物的本質有了一種整體的把握。覺察就是像福爾摩斯那樣,發現種種蛛絲馬跡;而覺悟就是,在這些蛛絲馬跡當中,整合出一個龐大的邏輯系統,串連和還原整個事件的本來面目。
自我覺察多了以后,就像我們常說的,量變回達到質變,絲絲縷縷的漸悟會變成醍醐灌頂的頓悟。自我覺察就是,你發現,這不是我,那不是我,這不是我要走的路,是“自我否定式”的;而自我覺悟就是,你明白了,原來我是這樣的,原來這才是我,原來這就是我的路是“自我確定式”的。
自我點點滴滴地覺察,其實有點像剝洋蔥,層層剝去“我所不是”的樣子,然后越來越靠近“我所是”的樣子,越來越靠近自己的本心,靠近自我的內核,這個過程就叫做“去偽存真”,最終明悟什么是真正的我——我是誰。
從對細節的覺察到對整體的覺悟,從點點滴滴的漸悟到醍醐灌頂般的頓悟,誰都無法一蹴而就,復雜性注定了我們必定要在這條自我認識的道路上,漫漫求索。方向正確,就不怕路遠。所以有句話說,時間如此可貴,應該浪費在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覺察對象,可以是情緒,思維,行為,三者一般都是關聯的。
1覺察自己行為:比如,有時候,我曾經想去百度查詢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打開百度,發現有了吸引人的題目,于是就點擊看一看,看完又發現另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又點擊……看來看去,最后突然想起自己是來查詢事情的,但一時想不起來了最初具體查詢什么。被不太重要的事情吸引注意力,并長時間投入,是沒有覺察的表現。當我們覺察了這一無意識行為,也可以覺察行為背后的自動思維模式。和覺察更好的對策都有什么。對策實踐后不一定有效,繼而,覺察其它更好的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再實踐修正,循環往復,成為良性循環。
2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模式——【人所有情緒,往往也是缺乏自我覺察的體現】
無影燈的比喻。
有很多負面情緒,比如, 在抑郁狀態下,人無意識的停留在過去的;而在焦慮狀態下,無意識的飄向未來。我們習慣性的后悔過去,擔心未來,而無法專注活好此刻。一般,當我們有覺知的總結過去經驗,規劃未來方向,然后專心當下,專心當下該做的和能做的——多次長期重復,讓這種模式成為新的習慣,就會成為良性循環。
情緒,背后的真相往往是——你達不到我的期望,就怨恨惱怒煩,就不再平靜平和、不在理性、不再如初相識。這一般是孩子得不到就哭鬧、就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是依賴心理、幼稚模式、自我模式、內心極度弱小模式的延續。
一只狗對著老虎狂吠,老虎根本不會驚慌失措,會繼續閉目養神。因為它有巨大的實力。所以,一個不情緒化的人,有良好態度的人,理性平靜平和的人,也是具有強大實力的人。
這樣的實力,不是源于衣著長相、財富權勢等外在因素,而是內在因素。比如,建立在長期而深刻的自我覺察審視上面的堅定的信念信仰、道義良知。
通過反復覺察,我們看到,過分情緒化對我們也是沒必要和有害的。(情緒自測,零到十分,保持在三分和三分之下比較合理。)
進一步,我們可以有意識,建立邊界。一個心理界線,比如,別人怎樣是別人的事,自己怎樣是自己的事。時間上,時間通過一秒鐘一秒鐘的形式,來到我們身邊;過去現在未來的邊界,上一秒鐘是過去了,下一秒鐘是將來,只有這一秒只有當下,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時間。心態情緒上,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建立邊界。從奧斯維辛集中營走出來心理學家佛蘭克說,人在任何困難的環境下,都有一種自由,選擇自己心態的自由。也就是無論外界因素如何干擾,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做好自己該做的和能做的事情。比如有一個高考狀元談起自己成功經驗,他說自己鍛煉出了超強的抗干擾能力:一個宿舍八個人,熄燈之后,有的聊天,有的聽歌,甚至有的打牌,像集市一樣,他不管這些,對這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把自己注意力焦點放在回憶今天的知識要點復盤上面,和專注于好好休息良好睡眠上面。有了明確的心理邊界,我們觀察哪些是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事情,然后把注意力焦點放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上。比如別人的言行讓我們情緒化了,這時就可以覺察,自己無法控制別人,但自己可以選擇有意識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也就是,我有必要情緒化嗎?沒有,不但沒有什么好處,還往往危害自己的健康(很多病都是負面情緒導致的),所以, 每件事發生都可以大致追問六個為什么。然后,我看更清晰了,選擇只關注自己該做的和能做的,也就是明確自己的方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可。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識反復的訓練自己,抽離和結合,投入和懸浮——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這樣,我們發現,帶著覺知的高效思考,就是一連串的“二選一”。人們都知道比較、二選一,“有好的不吃差的”。有西瓜不撿芝麻。有先進的不選落后的。能高瞻遠矚不選蠅頭小利。有重要的事情優先做,不做次要的事情。有最重要事情優先做,不做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又可以覺察到,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融入每個時刻,有意識于“二選一”——往往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樣,慢慢成長出一個由內而外完全心靈自由、自主的人、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才有成熟一切。
后記,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也覺察到自己一個思維,我寫了如何覺察覺悟,如果我做不好,會不會有人說自己眼高手低嗎?同時,自己又覺察到自己的一個新思維,眼高手低有可能,但眼低就不會手高。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之,我們都在路上,每個當下,努力前行綻放生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