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有一個強迫癥孩子來說,對于父母來說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痛苦和煎熬是巨大的。
小娟,一個高二的孩子,來做訪談的時候,是媽媽陪伴來的,從媽媽的臉上看我到了焦慮和無助。媽媽除了對病情的擔憂外,更多的是被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強迫行為弄得很崩潰。
比如孩子上個洗手間一個小時,洗個澡一個小時,浪費水,洗個手半個小時。浪費水,浪費煤氣不說,也影響正常上學,上學遲到。
最重要的是,現在母女關系很糟糕,孩子都不愿意跟母親說話,緊張的親子關系讓孩子的病情加重了。家長因為孩子的經常失眠,工作、生活、情緒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其實像小娟媽媽這樣的遭遇是強迫癥孩子家長所面臨的普遍狀態。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去調整自已的情緒狀態,協助孩子戰勝強迫癥呢,是很重,它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1
一、家長良好的心態是孩子戰勝困難的源動力
1.學習和了解與接受強迫癥。
家長首先要了解強迫癥知識,了解強迫癥的成因與治療的方法。家長具備越多的知識,也對孩子的癥狀越理解,也更能包容孩子。能更有效改善親子關系,間接地為孩子緩解癥狀奠定良好基礎。
2.不要自責。
很多家長對孩子患強迫癥歸因為教養過失或是夫妻矛盾,內心有深深的自責感。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強迫癥的真正病因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教養好的小孩也未必不患強迫癥,教養差也的小孩也未必會得強迫差。
3. 不要比較。
不要拿孩子的跟別的強迫癥孩子比,也不要拿孩子跟沒有強迫癥孩子作比較,一比較就會有失落,會焦慮,就看不到孩子的進步,也看不到孩子的潛力,對孩子的病情的恢復是沒有意義的。
4. 不要過度期待。
家長如果發現自已陷入了挫折的深淵,痛苦難當,其實是其望過高,就因為期望孩子趕快克服強迫癥,并一定要成功,當孩子沒有達到期待的期望預期時候,對孩了來說是痛苦的,對家長本人也是有挫敗感的。
2
二、科學有效的協助孩子。
1. 承接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情緒出口。
孩子可能在學校因為強迫癥會被孤立,被嘲笑,功課也跟不上。這個時候,允許孩子表達。當孩子哭泣,沮喪的時候,不要恐慌,父母要學會專心的傾聽孩子,而不一味的提出建議,講道理。有時候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自然就有了解決的辦法。
有時孩子會因為癥狀起伏不定,孩子會沒有信心,家長要告訴孩子,進步并非是一條平順的直線,當狀態不好的時候,不要太要求自已,要順著強迫癥的要求做就好了。
2. 給孩子不說話的空間。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不跟她講話而感到挫折。有時候孩子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樣說一大堆話。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指責:“你老是不跟我說話”,倒是可以邀請他:“你有什么可以跟媽媽說的嗎?”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說,那就不必強迫孩子。
3. 讓孩子跟上治療的節奏。
家長不要成天,無時不刻的盯著孩子,監視孩子的做這個,不做那個。例如:“你趕快出來,不要再洗了!”“趕快去做認知行為練習”
比較好的方式:讓孩子主動的學習如何克服強迫癥,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累積成功經驗,孩子才有自信愿意主動對抗疾病,畢竟強迫癥是一個慢性的疾病,父母親不必急于一時。
其實孩子知道如何從最小的威脅比較小的癥狀開始著手改善,成功的經驗對孩子來說是有力的促進者,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達不到你的要求,也請你改變策略,不要逼孩子,直到他可以愿意主動去償開始。
如果孩子覺得你在掌控他的治療,孩子會有叛逆行為,不配合治療,這樣又會破壞親子關系。
4. 善用幽默。
幽默有時是關系的潤滑劑。家長過于嚴厲,常會導致親子間的沖突,使治療成效打折扣。與孩子溝通時候多用輕松,溫和,耐心的語氣,忌簡單粗暴。避免過多的指責和批評。
5. 看見孩子的潛力。
如果把孩子看成一個很糟糕的人,無法自理事務的人,那么對孩子就將永遠無法站起來。反之,倘若父母可以看見孩子的優點,潛力,并以較正面的態度面對孩子生病的事實,那么孩子也就更容易自信了。
我是羅羅,“做一名有愛的心理咨詢師”是我的座銘,你需要,我就在!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