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波心理咨詢師發表于2020年10月
閑暇之余,咨詢師同行們經常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專業心理咨詢意味著什么?”有一部分人為此感到困惑,困惑于咨詢是否給來訪者帶來了幫助,困惑于自己是否給予來訪者正確的引導。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幾方面來思考,咨詢是否本著“不求不助、助人自助”的原則,是否達到了“不做來訪者依賴的拐杖,而做咨詢路上的終結者”的目標。
一、不求不助——遵循SCSC原則
1. 動機決定選擇
“不求不助”是心理咨詢的一個基本原則。心理咨詢與普通助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心理咨詢產生的前提是來訪者的求助欲望,即主動求助動機;而普通助人行為是源于助人者的助人愿望,是他以助人為樂產生的助人動機。
動機不同,結果也就相異。心理咨詢快樂來訪者,而普通助人愉悅助人者本身。
如果一個人感冒了,醫生不會抱著“救世主的情懷”,把他拉到醫院去化驗、給他開藥或打針。同樣,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也不會“圣母情節”般地對不曾求助的人展開心理疏導。為什么呢?
人與人之間身體免疫能力的差異性決定了:
- 有的人感冒了喝些熱水就漸漸康復了,從來不吃藥,有極強的自愈能力;
- 有的人輕微流涕,吃幾粒感冒藥就完全好了;
- 而對于一些感冒嚴重到發燒的人,他們自己很痛苦,就主動去了醫院;
- 還有一些人,自知感冒很嚴重,但是不急于好起來,像因感冒可以不去上學的孩子,因病獲益他們就自然不會去就醫了。
就像感冒一樣,當人們的心理出現問題時,有的人也有自愈力,于是完全可以對心理困擾進行自我緩解;而有一些人只是遇到一點煩惱,通過與周邊人的交流傾訴就漸漸地感到了通透;而那些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為此感到痛苦的人選擇了主動求助。
2. 意愿決定效果
當人們感到痛苦時,才有改變現狀的意愿;有了改變的意愿,才能預見良好的效果。
當一個人因感冒發燒而痛苦的時候,才會向醫生表明自己有哪些癥狀;而當一個人內心感到痛苦的時候,才會向咨詢師表露內心真實的感受。坦誠是開啟咨詢之門的關鍵,我們永遠沒辦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咨詢師們常常遇到一些情況,家長前來咨詢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婚姻中的妻子或丈夫來咨詢要改變伴侶的行為或態度,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或者伴侶通常并沒有改變的意愿,內心是極度阻抗的,就不會向咨詢師敞開心扉。
心理咨詢強調“Counselling should be at the request of the client. People have to want to go to counseling.”
如果不是來訪者主動提出需求,而被迫咨詢,咨詢通常都不會很成功。只有那些想咨詢的人,才能讓咨詢師了解到他所面臨的實際情況與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探索出適合的方法來幫助他。
為此,誰痛苦,誰咨詢;誰咨詢,誰改變!內心感到痛苦(Suffering),想做出改變的意愿(Change),有主動求助的動機(Seeking help),這樣的人才是心理咨詢的對象。專業心理咨詢遵循不求不助,為此,我將其總結歸納為SCSC原則(Suffering Change Seeking help Counselling)。因痛苦產生的求助欲望,是改變發生的開始。
二、助人自助——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來訪者這樣的求助聲音:“老師,我該怎么辦呢?”這種求助可能關于一段婚姻/戀情是否應該繼續,一份工作是否要堅持,或面對他人時該如何做出回應,等各種各樣的情況。
此時,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求助背后來訪者深深的無助與迷茫,我們要怎樣幫助來訪者理清思緒,找到清晰的方向呢?不同的咨詢將把來訪者帶到不同的路上。
1. 戀愛要講究套路嗎?
愛是人生的一大課題,戀愛是兩個人因相互吸引而產生愛慕的一件浪漫且美好的事。
《誰說我結不了婚》中,到了35歲還沒有結婚的程璐為此感到很沮喪,身為金牌編輯的她,才貌雙全、事業有成,卻久久未能走進婚姻的殿堂。
程璐一直心系學生時代的初戀李蔚浩,想重新燃起兩人愛的火花,卻未能如愿以償。情路坎坷的程璐,在一次機緣巧合下遇到了心理學教授魏書。
魏書千方百計想讓程璐答應成為他的研究對象,就夸夸其談講起了戀愛策略—推拉。“死死纏住對方,突然轉變話題,讓對方以為你對他感興趣,再然后動搖他,否定他,這就是吊橋式的聊天。”“打一巴掌再給塊糖的釣魚技術,引起對方對你的興趣。”
在與李蔚浩后面的接觸中,她嚴格地按照魏書教她的每一句話向李蔚浩展開愛的攻勢,此時,已經不是她在談戀愛,是程璐的外殼魏書的心,這些策略給程璐戴上了一張面具。魏書信誓旦旦地說可以幫她追到李蔚浩。然而,最終當她鼓起勇氣表白時,換來的是李蔚浩決絕地轉身。
如果戀愛講究套路,談戀愛就變成了一種心理博弈。即使通過吊橋反應可以瞬間激發出一個人對你的興趣,卻沒辦法在以后的人生中走進他的心。在戀愛路上苦苦掙扎的來訪者,需要的不是擬好的話術、代寫的情書、心理的套路,而是健康的心態與真實的自我,來擁抱真實的情感。
2. 所有的感情都值得挽回嗎?
佛曰人生有七苦,愛別離與求不得各為一苦。無論是戀人的分手,還是伴侶的離棄,都會讓人感到悲痛欲絕。分離感與失去感,對失戀的人造成了雙重的打擊。
對于一部分感情來說,結束了就沒辦法再回去。執迷不悟地抱持挽回的幻想等于飲鴆止渴。內心的恐懼讓人害怕直面失去的現實,而活在自我編織的夢境里。
處于失戀創傷期的來訪者需要用心的陪伴與支持,來抵消他內心的傷痛。然而,對于不值得且無法挽回的感情,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可以挽回的幻想里。
專業咨詢不可無度縱容,不是幫失戀的人去點綴、美化編織的夢,讓他沉浸在美好期待的假象中不可自拔,在現實與幻想的沖擊下患得患失而喪失自我意識,進而離不開咨詢師的陪伴與撫慰。
專業的咨詢要敢于挑戰、打碎美夢的海市蜃樓,喚醒來訪者的自我意識,讓他漸漸從傷痛中走出,變得內心強大起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放下過去,也是放過自己,才能迎來美好的新生!
3. 什么是心理PUA陷井?
近些年,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新詞PUA(Pick-up Artist),即情感上的騙子。PUA從最初的搭訕技巧,演變成了邪惡的情感操縱。
PUA采用心理上的戰術來貶低否定,無限放大一個人的缺點,摧毀一個人的自尊與自信,讓其臣服于自己的操控之下。什么是心理PUA陷井呢?
有的人只是產生了一點焦慮情緒,卻被放大為患有焦慮癥,進而把咨詢當作救命稻草。這時,咨詢已不再是醫者仁心,而是一種江湖騙術。
個別“助人者”把來訪者當作客戶,通過挖掘、放大來訪者的痛點,暗示他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來激發他的咨詢欲。這導致來訪者誤以為自己完全喪失自救的能力,離不開咨詢師的每一步指導。
強大的心理暗示——滴血實驗
一位心理學家對一個死刑犯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塊毛巾蒙住了他的眼睛,同時,把他綁在了一根柱子上。然后,用一塊冰塊在他手腕輕輕滑過,并告訴這名犯人:我們已經割破了你的動脈,你將不久于人世。緊接著,在旁邊打開了一個水龍頭,讓水滴答滴答地掉落在下面的水桶里,模仿出那種血液滴落的聲音。5個小時之后這名犯人死了。
怎么死的?被嚇死了。這就是心理暗示可怕的力量。
大家還記得2001年春晚的一個小品《賣拐》嗎?這個小品講述了一個大忽悠通過高超的“忽悠”手段把一雙拐賣給了一個雙腿健康的陌生人。
當我們感覺遇到情緒的困擾時,需要有求助的勇氣,但也要有辨識的能力。不落入心理PUA的陷井中,不被負面的心理暗示放大自己的問題,而陷入痛苦的漩渦里。
專業心理咨詢的另一個基本原則為“助人自助”,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出一轍!
英國健康網NHS在心理咨詢的定義中強調:咨詢師的職責是幫助來訪者,讓他有能力去找到處理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給出意見,告訴來訪者該如何去做。
阿德勒曾說“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里。”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咨詢師需要根據不同來訪者所面臨的心理問題,采取不同的心理療法幫助他掃清心中的陰霾。
每一位來訪者不是活在咨詢師所設定的框架里,而是有能力過屬于自己的人生,為他的生活賦予其獨有的魅力與特別的意義!
三、專業心理咨詢與潛意識
潛意識已被咨詢領域的人當作是專業的象征,無論來訪者遇到什么問題,張口閉口談潛意識,來彰顯自身的能力與專業性。
專業咨詢,不等于潛意識,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通過潛意識來探索,意識層面可以處理的問題,就不用搬出潛意識。
潛意識是一把雙刃劍,當它喚醒了你內在的天使時,將會照亮心中的黑洞,然而,當它觸碰到了心底的惡魔時,將會走火入魔讓你墮入無盡的深淵。同時,潛意識也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走進去,而需要來訪者的充分信任與咨詢師的專業引導,才能一同開啟來訪者智慧的寶藏。
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
有一位醫生為了檢測精神病患者的康復程度,在墻上畫了一扇門,來觀察患者的反應。有的患者砰砰砰去敲門,沒有半點回應;有的看敲門無應答,就去直接撞上去;這時另一位患者咯咯直笑。醫生疑惑便詢問,患者說那幾個人太蠢了。醫生心中大喜,以為患者康復了,沒想到那位患者接著伸出手并說到:我有鑰匙!
作為助人者的咨詢師是否有時候也像最后這位患者一樣,錯覺地認為自己擁有那把開啟來訪者潛意識的鑰匙,活在了來訪者已被他治愈的錯覺里(助人者自我催眠)。
而也有個別的助人者,深知沒有那把開啟來訪者潛意識的鑰匙,卻營造了一種假象,讓來訪者沉浸在自己已被療愈的假象里(催眠來訪者)。
助人成長是每位咨詢師的責任、目標與期待,但需要找到開啟來訪者成長之門的真鑰匙!
四、擺脫依賴,活出獨立自信的自己!
專業的咨詢在給予來訪者充分的理解,表達感同身受的同時,要敢于提出挑戰。無限的共情與安慰,只能讓來訪者沉浸于自我麻醉的幻想中,開啟逃避模式,耽溺于“安逸窩”中而無法自拔。
讓來訪者意識到他內心的阻礙,推動他改變,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不做來訪者依賴的拐杖,而做咨詢路上的終結者。
英國心理學者Graeme Orr曾談到,好的咨詢即“Good counselling is about making clients independent of therapy, not dependant on it. Good counsellor focuses on helping you to cope independently, to become your own therapist!“
專業的咨詢激發改變的勇氣,讓人變得自信且獨立。獨立而不依賴于咨詢,成為療愈自己的那個人!
在咨詢的道路上,愿每一位來訪者最終都成為那個療愈自己的人,更好地活出自己!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