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性格決定命運”,中國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些都在告訴家長:嬰幼兒、童年期,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能力的養成對其將來的人生發展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嬰幼兒的性格呢?我從書本上、培訓中總結了幾點、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夫妻關系在所有的家庭關系中是第一位的
一個家庭中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翁婿關系……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實施起來卻不易。很多家庭問題的根源可能跟序位有關。網上盛傳這樣一句話:不管你多么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在家庭中,要尊重丈夫,愛妻子,將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這樣家庭系統才是有序的。這一點不僅僅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也是幸福家庭的第一定律。
二、做最好的自己
先看個故事:
一位崇拜圣雄甘地的孩子非常愛吃糖,他媽媽為了讓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勸說自己的孩子。可是甘地說,你三個星期后再帶著他來。母親說我們家很遠,好不容易來了,就請你幫幫我吧。可甘地堅持說,你三個星期后再來。于是,這個母親三個星期后又帶著孩子去見甘地。甘地告訴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應了。孩子的媽媽就問甘地,這么簡單的一句話,為什么上次不說,非要自己等三個星期。甘地說,我也很喜歡吃糖,我花三周時間讓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氣跟他講。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論語·子路》上這樣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作為父母,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 要擔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2. 對孩子,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示范。
3. 孩子成為怎么樣的人,我們就要努力成為孩子怎樣的父母。
想要孩子禮貌的,自己要先做到彬彬有禮;想要孩子樂于分享的,自己要樂于分享;想要孩子飲食健康,積極健身,自己是否也常鍛煉;想要孩子愛讀書的,自己也要勤于讀書……
三、給孩子正向、積極的身份定位
心理學上有非常著名的實驗《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我上高中時,有位老師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開心。吃的是餃子,等到餃子端到桌上,我眼淚都掉下來了。老師說的話更讓我感動,他說,“我教書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證,你將來一定會成功。”哇,我更感動了,眼淚掉在餃子上了。從來沒人了解我,用生命和我保證,過了兩個星期,我的希望破滅了,因為全班每個同學都去過他家里吃餃子。他對每個都用生命保證過。所以說考試沒有考過第一名,也有人用生命保證你會成功。
做老師如此,做父母也如此,我們要從身心相信:我們的孩子是支美麗的鮮花,他一定會美麗綻放,雖然,有時,我們可能等的久一點。一定不要說:孩子不行、不好、不滿意。
四、做民主的父母,讓孩子被接納、被愛、有空間、能表達
從兩個維度:是否愛孩子,是否對孩子提出要求,有四種家庭教養方式(如下圖):總起來講,只要愛孩子,都可以。但在放縱-控制維度,不要太極端,如一味提出要求,或者孩子都有要求不管合理與否都給予滿足。需要隨兒童的成長,在具體的教養策略和方式上進行調整,才能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總體來看,適應性的變化趨勢為:在對兒童關心和愛護的基礎上,父母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的權利,對孩子的控制日趨減少。
1. 對兒童的態度積極肯定;
2. 熱情地對兒童的要求、愿望、行為進行反應;
3. 對孩子有明確的要求;
4. 尊重兒童的意見、觀點;
5. 鼓勵他們表達自已的想法并參與討論。
以上是原創信息,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
專業心理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