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盧先森
當今社會,要是情緒低落了,誰不說自己是抑郁癥還跟不上時代,就身邊的朋友而言,常常把“抑郁”兩字掛在嘴邊的一定不少,當然大部分是自嘲,但當下正值春季,真正的抑郁癥也在悄悄蔓延開來,這不得不讓我們提高警惕,預防從了解開始,讓我們看看它的真面目。
一、何為抑郁癥?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消沉的情緒等級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悲觀厭世,嚴重時會產生自殺企圖或行為;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每次發作持續至少兩周以上,有的甚至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產生抑郁癥的原因多重復雜,其中包含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如生物學神經內分泌;易患病的抑郁氣質性格;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都是抑郁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認為生理遺傳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抑郁癥發病的最大原因。
既然環境作為其中重要因素的,那為何春天的環境讓我們如此脆弱?
二、看看春天是如何搞鬼的?
古詩有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里想表達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另外“叫春”、“發春”兩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除了常規的動物發情意思以外,還有春氣發動,萬物發生的意思。在這個季節,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只要有生命力,都會被春天的力量喚醒。
那春天的力量是怎么影響我們的身體呢?
首先春天氣壓比較低,空氣中含氧量較低,耗氧量20%的大腦極其敏感,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心煩意亂,不安躁動種種不良反應接踵而來。
其次是生物的代謝進入旺盛期,周圍的生物體在這個季節會發出一種次聲波,影響人的內分泌系統,導致人體內分泌的激素紊亂,從而進一步促進情緒問題的產生。
春天的氣候變化比較大,特別是早晚溫差大,會造成人體一些內環境的變化,免疫力下降,極易生病,同時會使人的情緒發生波動,容易引發各種精神疾病的發生和復發。
三、社會環境的變化也不容忽視
專家研究表明,抑郁癥的發病率增長十分驚人。1982年的全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時抑郁癥患病率僅有0.83%;而近年根據多個機構的調查,我國抑郁癥患者已超過6000萬人,患病率約4%~8%,發病率上升了50~100倍。
雖說“春天”和抑郁癥脫不了關系,但抑郁癥的其他高危因素,無一不與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動密切相關。比如:高學歷人群,學習、備考期間;婚姻感情不幸福的夫妻,分居和離婚期間;明星、藝人在強大工作壓力下,以及都市人群在高速運轉的環境下,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加上春季這樣特殊的氣候,更加容易引發抑郁癥。
四、預防大于治療
飲食:要保證營養的平衡和充足,在科學角度上建議:人們應該攝入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的食物,還要保證高蛋白的攝入,研究表明這些食物會讓大腦保持活躍狀態。
睡眠:大約6~10個小時,想睡就睡一會,睡眠也是大腦的一種自我調節,對大腦有益。但是睡眠過度就不太好,容易做夢,也容易導致身體的虛弱,精神的恍惚,乏力等不好的影響。
生活:學會去轉移注意力,在感到自己有低落情緒時,不要一個人老呆在不變的環境中,可以走出去感受外面的環境,接受新的刺激和變化。
運動:進行較長距離的散步,慢跑等促進心臟和血液循環的活動,以身體稍微感到疲憊為準,不要亂想問題,專心的散步或者是慢跑,享受運動的樂趣與滋味。身體的運動,往往可以緩解腦力過度的思考,壓抑,導致的大腦功能降低,抑郁,嗜睡的癥狀,舒緩神經,緩解大腦疲憊。運動不僅僅是一種體魄上的磨練,更能磨練人的心智、培養耐心,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和發泄,這個結論適用于任何年齡、人群及性別。
如果仍然無法擺脫這種狀態,自己的尊嚴,去尋找心理醫生吧,你的生命更加珍貴。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