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享:
本案例介紹了一名大四學生因戀愛受挫而致焦慮、失眠、情緒低落的心理輔導與治療過程。該生從出生就被送養,造成被“拋棄”的心理陰影,失戀事件、家人催婚及畢業壓力誘發了被拋棄感,進一步產生無價值感,導致焦慮抑郁情緒,影響了學習與生活。經過一段是時間的心理輔導幫助她消除了癥狀,認識自我、創傷修復,提高了與人交往能力等。
說明:該案例已經過專業保密處理
一、個人陳述
最近總是莫明其妙的感到煩躁,渾身酸軟無力,失眠,還噩夢連連,醒來后頭暈脹痛的,食欲下降,覺得生活和學習都沒意思。這種狀況已持續二十多天。
本人反映,前段時間,家人給她介紹了一個對象,聯系不到一個月,就沒結果了。這是她第四個戀愛對象了,每一個都是相處不長時間就結束了,來訪者很困惑,不知道到底怎么了。
二、個人成長史
來訪者剛出生就被送人。在養父母家為老大,后來,養父母有了親生兒子,她比弟弟大一歲。她清晰記得小時候有時看到養母偷偷的給弟弟奶飲喝,自己卻沒有喝過,說到現在還能感受到當時難過的心情,但從來沒有給別人說過。
7歲時,來訪者從鄰居的閑聊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身世后,開始與養父母產生隔閡。親生母親那時每年都會過來看她,并送她衣物,但來訪者說“養不起,就不要生。我是永遠都不會原諒她們的,不會認她們的。”
上高二的時,一位男生向她表白,說喜歡她。來訪者非常開心,但兩個月后,男生轉學了,轉學后男生卻再沒聯系過她。該生走后,她情緒低落了很大一陣,還影響了學習。
大學二年級,又談過一個男友,相處不到一個月,該男生漸漸不再聯系她。上了大四,家人希望她一畢業就能結婚,連續給她介紹了兩個對象都是相處不長時間被分手。來訪者說:“分就分了吧,你不想理我,我才不想理你了呢,我并不在乎”,可是也不知怎么了,最近開始煩躁不安,失眠乏力,自認為不是因為分手造成的,但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三、原因分析
導致來訪者目前狀態的原因,經醫院檢查,沒有明顯的生理因素。
從社會性角度來看,來訪者與養父母一直有隔閡,與親父母沒有來往,與同學交往謹小慎微,幾乎不向別人吐露心跡,所以沒有較好的支持系統。習慣于壓制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最近面臨畢業,本來壓力較大,加上分手事件的刺激,使得壓制的情緒爆發,不但影響了精神狀態,還表現為軀體癥狀。
就心理層面來看,來訪者一出生就被送養,造成她“被拋棄”的心理陰影。分手的結局總免不了給她“被拋棄”的感受。家人為了弟弟急于讓她結婚,也會給她一種“被往外推”的感覺,加上畢業后的去向問題等,所有這些給來訪者造成一種心空、茫然無助、無價值的感覺,開始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
四、咨詢目標與咨詢方案
1.咨詢目標
咨詢師與來訪者共同協調,確定了咨詢目標。近期目標:改善情緒低落、焦躁煩悶、失眠多夢的癥狀表現;提高在戀愛過程中的主動性與溝通能力。遠期目標:探索自身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和“情結”,達到自知自明。調整與人交往中不適應的情緒行為模式,完善人格。
2.咨詢方案
來訪者的心理問題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戀愛挫折后,加上畢業壓力才導致了較強的焦慮抑郁情緒,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這些事件刺激下誘導出了內心深處的“被拋棄感”。選用深入潛意識工作的療法進行輔導會較適用,可以幫助來訪者深入了解自我,愈合創傷,完善人格等。此方法得到來訪者的認可。
五、效果評估
1.來訪者自我評估
來訪者自述,經過這次心理輔導,才真正開始了解內心,以前不知道自己還有這么多心結,心情常常莫明其妙的煩悶空洞。現在終于知道原因了,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很多,前面困乏無力、睡眠差的情況幾乎沒有了。這次輔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以前與異性相處時,我太過于被動,沒給人家真正敞開心過,這可能會給他們造成我不喜歡他們的錯覺,以后我會積極主動些,自己的幸福還是要自己把握的。
2.咨詢師的評估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看到了來訪者很大變化:穿衣更加女性化、神情更加自然安逸、自我評價更加客觀現實、對未來更加積極樂觀。五個月后跟蹤回訪,來訪者反映現在又處了一個對象,感覺兩人相處的還不錯,自己也學著主動給對方聯系,及時表達愛與關心,相信兩人會有一個美好的結果。
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訪者總體咨詢效果顯著,消除了的癥狀,且達到了認識自己、愈合創傷,調整不合理認知與完善人格的目的,并在咨詢后,改變以往與異性的相處模式,使兩人的關系健康發展,達到了咨詢目標。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