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才能發(fā)展出真正的自律
個人原創(chuàng)
易芳
發(fā)表時間:2022-03-30 11:09:57
531
0
3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是這樣來表述“自律”的:“自律表示我們的心用一種思想或理想系起來,被一種狀況拘束起來,好比動物給人用繩子系在柱子上一樣,走動的范圍只限于繩子的長度之內。我們的心若給一種信仰系住,就只能在這個信仰范圍內活動,況且這個信仰也因為自律而顛倒錯亂,這樣的心根本就不是心,沒有辦法思考……”。
我是這樣理解的,“自律”其實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某種“標準”或“目標”,在此“標準”或“目標”范圍之內都可以游刃有余,超出這個范圍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完整的看到整個“真像”。“自律”所運用的還是分裂的“二元”法,如果超出此范圍便是對立,就會給我們造成困擾和沖突。因為我們用的是“戒律”來規(guī)范自己的心,這樣的心沒有辦法有智慧的去應對“自律”范圍外的變化!
讓我想起了在新冠役情時發(fā)生的故事。一位高三學生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進方倉醫(yī)院,可是她仍舊不放棄學習,醫(yī)護和其他病人都被她感動,特別為她設計了一間小小的辦公間供她學習!我們來看,這樣的孩子在大家的眼中應該是“自律”楷模了吧。
再看另外一個孩子,同樣是學習,可是因為家里原因,沒有辦法給她提供手機完成學校的網絡學習,很不幸,結果這個孩子跳樓自殺了。
我們想想,這個跳樓的孩子,她內心的“自律”又是何等的強烈,就算“死”也要維護內心的目標!
只不過,第一個孩子比第二個孩子幸運,第一孩子有條件他人可以幫她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第二個孩子身邊沒有資源可及時利用用來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可第二個孩子就真的只有這一種選擇嗎?如果第一個孩子的狀況和第二個孩子調換,第二個孩子她又會做出如何的選擇呢?
克氏哲學說“自律源于恐懼失落”,也就是說我們在恐懼失去什么,為了抵抗這樣的“恐懼”我們靠“約束”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其實質,我們還是沒有跳出環(huán)境對我們的制約,只是在“繩子范圍內活動”,再怎么調整,半徑都不會超出這“繩子”的范圍!
所謂的“繩子半徑”,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頭小象,出生在馬戲團,從小就被馬戲團用很粗的鐵鏈拴在根大木樁上,不管小象如何掙扎,他都逃離不了鐵鏈,只能戴著鐵鏈在木樁半徑周圍活動。當幾年過后,小象已經成長為大象,它完全可以靠自己的的力量掙脫束縛去自由活動,可這時候,馬戲團人員只需一根隨意的草繩隨便綁在木樁上,這頭像確再也沒想過掙脫繩子,去過自己的生活。其實這時候捆縛象的不再是形式上的繩子,而是深深捆綁住這頭象心靈上的繩子,讓這頭象失去了對環(huán)境的覺察,對自身的感受。
克氏哲學告訴世人:“自律只不過是我們在適應環(huán)境時的產物”。環(huán)境當然就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幾乎每個人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的真正意義,我們內心的價值就會依附于環(huán)境,我們的情感和行動就會受制于環(huán)境:有知識卻沒有智慧;有追求卻沒有熱愛;有需求卻屏蔽了感受;有規(guī)范卻看不到變動……
如果作為社會的產物“人”,一定要談“自律”的話,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自律”產生的前提是“無律”,沒有束縛和自由的心才有可能發(fā)展出對環(huán)境的覺察力,才能了解“自律”后面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意義。
“心”之所處便有“律”可為,這個“律”不是規(guī)范、不是束縛、不是制約,它是你的“心”覺察自身后自愿選擇的行為和意愿,你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所要做出的選擇和需要,也會跟著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做出調整,而不是拿那“繩子的范圍距離”來衡量和規(guī)范你所要做出的選擇!
每個人隨“心”選擇的才是真正的“律”,這需要帶著覺察力去深入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需要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的權利;當我們能夠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而隨時調適時,才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才真正跳出了“繩子距離”對我們的制約,其實“繩子外面”也是一片風光無限,而能讓我們真正自律的也是這顆自由的心!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我是這樣理解的,“自律”其實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某種“標準”或“目標”,在此“標準”或“目標”范圍之內都可以游刃有余,超出這個范圍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完整的看到整個“真像”。“自律”所運用的還是分裂的“二元”法,如果超出此范圍便是對立,就會給我們造成困擾和沖突。因為我們用的是“戒律”來規(guī)范自己的心,這樣的心沒有辦法有智慧的去應對“自律”范圍外的變化!
讓我想起了在新冠役情時發(fā)生的故事。一位高三學生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進方倉醫(yī)院,可是她仍舊不放棄學習,醫(yī)護和其他病人都被她感動,特別為她設計了一間小小的辦公間供她學習!我們來看,這樣的孩子在大家的眼中應該是“自律”楷模了吧。
再看另外一個孩子,同樣是學習,可是因為家里原因,沒有辦法給她提供手機完成學校的網絡學習,很不幸,結果這個孩子跳樓自殺了。
我們想想,這個跳樓的孩子,她內心的“自律”又是何等的強烈,就算“死”也要維護內心的目標!
只不過,第一個孩子比第二個孩子幸運,第一孩子有條件他人可以幫她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第二個孩子身邊沒有資源可及時利用用來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可第二個孩子就真的只有這一種選擇嗎?如果第一個孩子的狀況和第二個孩子調換,第二個孩子她又會做出如何的選擇呢?
克氏哲學說“自律源于恐懼失落”,也就是說我們在恐懼失去什么,為了抵抗這樣的“恐懼”我們靠“約束”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其實質,我們還是沒有跳出環(huán)境對我們的制約,只是在“繩子范圍內活動”,再怎么調整,半徑都不會超出這“繩子”的范圍!
所謂的“繩子半徑”,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頭小象,出生在馬戲團,從小就被馬戲團用很粗的鐵鏈拴在根大木樁上,不管小象如何掙扎,他都逃離不了鐵鏈,只能戴著鐵鏈在木樁半徑周圍活動。當幾年過后,小象已經成長為大象,它完全可以靠自己的的力量掙脫束縛去自由活動,可這時候,馬戲團人員只需一根隨意的草繩隨便綁在木樁上,這頭像確再也沒想過掙脫繩子,去過自己的生活。其實這時候捆縛象的不再是形式上的繩子,而是深深捆綁住這頭象心靈上的繩子,讓這頭象失去了對環(huán)境的覺察,對自身的感受。
克氏哲學告訴世人:“自律只不過是我們在適應環(huán)境時的產物”。環(huán)境當然就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幾乎每個人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的真正意義,我們內心的價值就會依附于環(huán)境,我們的情感和行動就會受制于環(huán)境:有知識卻沒有智慧;有追求卻沒有熱愛;有需求卻屏蔽了感受;有規(guī)范卻看不到變動……
如果作為社會的產物“人”,一定要談“自律”的話,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自律”產生的前提是“無律”,沒有束縛和自由的心才有可能發(fā)展出對環(huán)境的覺察力,才能了解“自律”后面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意義。
“心”之所處便有“律”可為,這個“律”不是規(guī)范、不是束縛、不是制約,它是你的“心”覺察自身后自愿選擇的行為和意愿,你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所要做出的選擇和需要,也會跟著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做出調整,而不是拿那“繩子的范圍距離”來衡量和規(guī)范你所要做出的選擇!
每個人隨“心”選擇的才是真正的“律”,這需要帶著覺察力去深入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需要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的權利;當我們能夠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而隨時調適時,才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才真正跳出了“繩子距離”對我們的制約,其實“繩子外面”也是一片風光無限,而能讓我們真正自律的也是這顆自由的心!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3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