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滿足
Satisfaction lies in the effort,not in the attainment.Full effort is full victory.
滿足感在于不斷的努力,而不是現有成就。全心付出定會勝利滿滿。
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通用的法則,對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用,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即使不能立竿見影地去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但是只要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會減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增強親子間溝通與理解。
沒有誰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同時也獲得成長。
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孩子的行為不能按照家長的心意按部就班的發生。家長想的和孩子想的很難同步,在落實到行為上,經常會大相徑庭。
不會就要學,那么父母如何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呢?
生活中的許多例子能夠比較形象直觀的給我們帶來深刻的體驗。
暑假期間,有一位來訪者給我打來電話,這是一位媽媽,她很生氣地對我說:“女兒整個暑假在家里,把我氣得不行,我一天說她好多遍,她就是不聽,把我說話當空氣,我現在甚至都讓她氣得哆嗦。老師你說怎么辦?”
現在暑假快結束了,很多輔導班也已經結束了,家長也開始頭疼起來,因為輔導班上課期間,孩子在家的時間比較短,家長的怒火就小一點。輔導班結束了,孩子整天待在家里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教育他們卻又不聽,這會使得很多家長又氣又急卻沒有辦法。
我對這位媽媽說:“您覺得孩子不聽話,現在感覺特別生氣,為此您已經跟她溝通了很多次,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現在請先不要生氣,想一想如果您是孩子會怎么做,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
“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跟爸媽吵架,他們不斷的嘮叨我也不舒服,這時候就不會聽他們的。我每天沖孩子發脾氣確實不太好。”
“對啊,你說的太好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單純的發脾氣。除了要表達自己的情緒,還要引導孩子,以實現引導為目的。”
當父母很生氣,不斷地嘮叨孩子。孩子得到的信息是:“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種消極暗示就像一個魔咒,為孩子貼上了“不聽話”的標簽,孩子可能會把這個標簽帶一輩子,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一輩子都認為“我不夠好”,自信心會嚴重受損,由此還會激發安全感不足等問題。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對于愛嘮叨的父母,寧和心理建議:家長可以打開手機的錄音功能,真實的記錄家庭生活的兩三個小時。當你有時間的時候,請認真聽一下,自己是如何跟孩子溝通的,我們用客觀的方法,去評價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到底怎么樣。
每個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的切入點和評價方式,我們對問題分析處理的內部系統又全然不同,有時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差異,家長認為的事情和孩子認為的事情差異很大,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當家長生氣的時候,父母會帶著情緒和孩子溝通,孩子可能剛開始就被嚇蒙了,失去了對問題認真分析解讀的能力。所以我們要試著引導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要接納和孩子相處的真實狀況,并且愿意積極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當孩子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時,可能是教育的方向方法出現了問題,這時候說的越多錯的越離譜。
這位媽媽真實的記錄了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聲音,兩個小時中媽媽不斷地嘮叨教訓孩子。錄音播放完以后她說:“老師,我都沒發現,我小時候很煩爸媽天天說我,聽了這個錄音,感覺自己比我爸媽還過分。現在自己卻成為了媽媽的樣子。”很慶幸這位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問題。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又無力解決的時候,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咨詢來調整,就像那位媽媽,短短的一次溝通,就完成了教育方法的調整。
很多家長讓孩子學英語,孩子不學,讓孩子做題,孩子不做。有時不說還好,越說越離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寧和案例:暑假期間一位來咨詢的家長告訴我,她覺得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需要多做題,她讓孩子每天在老師布置10道數學題的基礎上多做10道題。但是孩子每天都為做題這件事頭疼,家長每天也很費力,有時5道題都做不完,就算是家長生氣發火,逼著孩子應付的完成,也是錯誤百出。
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我建議媽媽帶孩子一起來做一次家庭咨詢。
當孩子來到了咨詢室,我問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做數學題呀?”
孩子說:“老師我可煩做數學題了。”
“為什么煩?能跟我說說嗎?怎么樣你能不煩?”
孩子很認真的想了想,“老師,我也不知道我怎么能不煩,但是我只要一聽我媽讓我做20道數學題,我就特別不開心。”
“那我們再換個說法。比如,你做多少道題是不煩的,再往后做就煩了,能不能把讓你產生煩惱的題數找出來?”
孩子很認真的在思考,“老師我覺得,如果讓我做10道題還是可以的,那時候不太煩。”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孩子愿意做的10道題恰恰是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只愿意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媽媽布置的作業孩子根本不想搭理,孩子的“煩”,就是來源于媽媽布置的額外作業。
老師布置的10道題,是孩子愿意履行的責任,孩子是接納的,但是媽媽額外布置的作業孩子就不想做了,這就是讓孩子心煩的點。孩子煩躁的情緒逐漸泛化到其他作業也不想完成。
寧和分析:家長布置額外作業的初心,是想孩子完成作業,并且能夠提高數學成績。但是事實上造成的結果和家長的初心出現了明顯的沖突,沖突點在于家長額外布置的10道題會引發孩子的情緒。結果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孩子對所有的作業都不想寫了,顯然,這個結果與家長的初心是相違背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把過載的信息先拿掉,保證情緒的平穩,讓孩子先順利的完成作業,在此基礎上再做提高。在這個案例中,過載的信息就額外的10道數學題。咨詢師幫助家長和孩子商議后達成一致,先讓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在孩子同意接納的前提下,可以做部分的練習。
最初家長是有些擔憂的,說:“老師,孩子就做這點兒題行不行啊?”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指通過意志努力,為更有價值的目標而放棄當前的快樂。延遲滿足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它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各種關系、 實現既定目標的必要條件。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延遲滿足的同時也有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不然延遲滿足就無法持續。所以我們既要孩子好好學習,又要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還要不時的給孩子鼓勵與支持。
學習是一個很長時間的延遲滿足,做任何工作也是一樣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鋪墊,不能太過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祝每個孩子都可以春種秋收,碩果累累!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