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艱難的復雜的深入的痛苦的自我探索后,我無比深切的明白了自我的局限和心理學的局限,我開始學會放棄解決和“自我”有關的問題。 沒想到正在看的這本書又契合了我的想法。 我在用我自己的方式跳出自我框架,和禪類似,但不相同。在嘗試中。 —————— 以下為《禪與心理分析》書摘 據記載,另一位偉大的禪師臨濟,在被人家問到問題時,常發出令人莫解的喝聲;又另一位大師,德山,甚至在發問者還沒有開口時,就揮起他的棒子。 事實上,德山的名言乃是“有東西說也三十棒,沒東西說也三十棒”(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只要我們仍舊留在相對的或智力的層面上,我們就永遠不能從禪師們的行為中見出什么意義;我們永遠看不出在所問的問題與禪師們似乎易怒的行為間有任何關聯,更不必說這些行為在發問者身上所產生的影響。整個的轉機的不相關,的確不可解,至少說來也是令人困惑的。 實情是,含藏著人類生存整體的東西,不是一件屬于智性的事,而是就最初始的字義來說,屬于意志的事。 智力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它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但要期望從智力獲得任何最終的回答,這確實是對它要求過高了,因為這不是在智力本性之內的。答案是深深埋在我們生命的床巖之下的。 要把這床巖打開,需要意志受到最基本的震撼。當一個人感受到這種震撼,知覺的諸門扉就會打開,而此前所未曾夢見的一個新界域呈現出來。 智力提出問題,但處置問題的卻不是提議者自身。智力——不論我們怎么說它——終究是表面的,是漂浮在意識層面上的一種東西。為達到無意義,這個表面必須打破。 但是,這個無意識若還留在心理學領域,就不可能產生禪宗意義的悟。心理學必須被超越,并且必須叩及我們可以稱之為的“本體無意識”。 宋代的禪師們,在長久的體驗與對弟子的教育中,必然是發現了這個事實。他們要用“無”來把智力的障礙打破——在這個“無”中,沒有一絲智力作用,而只有那越過了智力的意志。 但是我要提醒我的讀者,不要把我認作是徹頭徹尾的反智性主義者。我所反對的是把智性認作最終的實體本身。 實體在何處,這確實是必須用智性來決定的,不論它何等模糊。但是要抓握到實體,卻只有在智性棄權之后才可能。 禪宗知道這個道理,并因此把看似有幾分智性成分的話提出來,作為公案,這種話在表面上看來似乎要求著邏輯性的處理,或者,更正確些說,看來似乎有著這類處理的可能性。
16個擁抱
11條評論
276次閱讀

網友
2025-03-28 01:11:31
再次推薦微信讀書
“微信讀書”app,滿足了我的求知欲。好書真多,太滿意了!

網友天心【傾聽】
0
[太陽]天心傾聽:在這里為您解憂、一對一保密服務、傾聽您的心事,給您傳達愛的溫暖、呵護您的心靈。可以和我聊聊,愿我成為您信賴的傾聽者。[愛心]
2022-06-02 20:56:21
.送了一個擁抱
心理論壇
最新
熱門
懸賞
相關問題
我的
心理咨詢更多
傾訴熱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