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0歲,《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相信這個人性的規律永遠正確。怎樣讓人不患身心疾病,還有較高的品行?我覺得關健在于求的是什么。 如果只求衣食住行,在當下社會,這個絕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滿足了。 如果求永生,這個沒有人能夠得到滿足,所以人們會理智的放棄這個目標。 如果求存在感,這個絕大部分人也都能夠得到滿足。 如果求價值感,這個就較少有人能夠得到滿足。因為有競爭啊,你覺得任何一個能帶來價值的點,都有人比你強啊,永遠有人比你強啊! 在這個物資充裕、科技發達、文化多元的現代社會,給人的自我(曾經壓抑的自我)提供了很多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但機會和空間是有限的,所以競爭無形中給了人們難以化解的壓力。 壓力產生焦慮,焦慮強化了性格模式,強化的性格模式容易與其他人產生矛盾沖突,外在沖突引起內在沖突,內外沖突不斷,導致心理疾病。 心病還得心來醫,只有讓“心”舒服了,病才會好。我認為,教導或引導別人改正自己去適應別人,以減少沖突,這是讓當事人“委曲求全”,這是最差勁的心理咨詢,還不如沒有,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人在教導他們,正是因為過度的教導,才導致他們生病的。 引導當事人改正自己去適應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對象可以是某個人),這是可以的,因為理想是他們的一部分,為理想而改變自己,是愛自己的表現。但這也不是一個好辦法。 更好的辦法是,讓當事人在達成理想之前就能夠自己認可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感。我覺得這可以代表優秀咨詢師的水準,也是普通咨詢師的提升目標。 當然,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對治辦法。我想說的是,對于沒達到中重度心理疾病的人,咨詢師也一味采取“引導當事人改正自己”的方法,去幫助當事人提升自己,我覺得這是完全無效的,甚至反作用非常明顯。覺察能力好的人能自己保護自己,覺察能力不好的人很可能就被帶到陰溝里去了,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而且事實上,越是重度的心理疾病,越需要包容接納,所以可以總結的說,不論哪個程度的心理問題,都不能用“教導別人改正自己”的方法來恢復自信和健康。他們就是因為從來沒得到過認可,沒有價值感,沒有安全感,無法信任別人,才生病的,然后來到咨詢師那又是一次“問題檢測”和對糾正的建議和教導。 讓當事人無力和絕望的是,無論去到什么地方,“我”從來沒有被真正的看見過。 這就是我對擅長講道理,擅長搬運知識進行頭腦灌輸的陳明咨詢師特別憤慨的原因。
7個擁抱
9條評論
474次閱讀

網友
臨汾市醫院心理咨詢
2025-03-25 23:26:09
余文老師。非常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傾聽者悄悄話
0
憤慨說明我們心理已經失衡了,這個世界這么大,什么人都有,人無完人,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與接納別人與自己身上的瑕疵,必定會導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產生心理障礙
2021-05-26 13:51:29
悄悄話。謝謝您辛苦寫了這句正確的廢話!
心理論壇
最新
熱門
懸賞
相關問題
我的
心理咨詢更多
傾訴熱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