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歲,心理咨詢中遇到的回避型依戀來訪往往都是兒童和青少年,很少遇到成年回避型依戀的來訪,這是因為后者一旦形成了穩固的防御模式,就不再向外尋求幫助了。 回避型依戀模式的重點在于,這種依戀風格在人們的內心中形成了一種深刻的信念:你必須自立,尋求幫助是一種軟弱,你應該避免強烈的情緒,尤其是令人沮喪的消極情緒。 1、回避型依戀的內在工作模式 大多數性格回避的人為了適應原生家庭的養育模式,策略性的減少了自己的依戀需求,這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向主要照顧者表達了自己的依賴性和需求之后,必定會帶來主要照顧者的拒絕——與其依戀,不如回避。 因此這些孩子不得不發展出一個堅硬的心理外殼,這種外骨骼似的防御系統,將需要幫助的、絕望的需求深深地埋藏起來,不惜一切代價地回避外在的支持和內心的呼喚。 精神分析學家羅森費爾德在《僵局與詮釋》中描述的自戀防御機制會攻擊和詆毀渴求需求和依賴的自我,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往往會將這些(具有依賴和需求的自我)投射到他人身上并攻擊之。 由于回避型依戀者會把自己的需求藏得很深,因此他們人格的典型特征就是“喜怒不行于色”,他們在回避自己情緒的同時,也和其他人拉開了距離。 2、反移情情緒 這樣的來訪會讓咨詢師慣常的咨詢技術失去功能,甚至會讓咨詢師感到挫敗。這是因為回避型依戀來訪會喚起咨詢師的很多反移情,這些不被咨詢師承認的反移情情緒卻是我們和來訪工作的最重要線索。 具體而言,這些情緒包括無聊、死氣沉沉、斷斷續續、遲鈍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思想會變得呆板,身體的感覺會變得平淡。 和這樣的來訪工作時,咨詢師會不知不覺地被拖入扮演和角色反應模式中,其結果就是房間里的兩個人都變得麻木遲鈍,幾乎沒有進行真正的治療。 3、工作要點 這就一種具有發展觀的精神分析方法,和敏銳的觀察技能。在工作中,需要幫助來訪體驗識別常見的積極和消極情緒狀態。 同時還需要運用咨詢師的真實性和自發性,一次避免過度使用詮釋帶來的危險,這樣就能夠讓這些孩子相信自己在這些活動中進行治療。 促進身體感覺的相互感知也是工作的重點,因為大多數回避型兒童切斷了自己的身體感知,而身體感知能夠讓他們體會并響應自己發出的信號。 和回避型依戀來訪工作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保持心理的活力,并對那些很容易從我們腦海中溜走的孩子保持好奇。這樣的兒童和成人可能會讓人感到沉默、無言以對、壓抑、被動和過于自足。他們通
31個擁抱
12條評論
588次閱讀

網友
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成長歷程
2025-03-27 08:10:26


網友香風曉霧
0
是讓你不要攻擊來訪者,把這一部分感情先放一放,不急于向開發者詮釋,這是邊界。這是非常值得分析的重要一部分。你即想要占來訪者移情的便宜,又想當全能神,來訪者一旦移情,對你的信任是自己內部信任關系的重現,是咨訪關系的天然設置的信任。這是鬧著玩的?
2021-12-23 21:10:13

網友香風曉霧
0
無聊,重現了小女孩面對父親的害羞,不懂表達,背后是對父親依戀的受挫、曾被父親限制過言行自由,重現了不知所措,這時候是在心理退行,愛的是你嗎??
2021-12-23 21:13:43
香風曉霧,你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臟的女人!送了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