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理文章 >

婚姻關系由兒時親子關系(依戀關系)品質來決定(2)

婚姻關系由兒時親子關系(依戀關系)品質來決定(2)
個人原創 趙燕青趙燕青 發表時間:2015-05-23 15:03:35 1198 0 0

  本來很久前,一直想寫依戀關系與成人婚戀關系相關的文章的,最近也在開展依戀關系理論的講座和課程,但由于時間的關系,一直沒有去下筆了,最近,讓我看到別人轉的這文章,發現了這他山之石。請大家一起來認真分享一下。

  本文是經典的從客體關系理論看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成人與配偶的關系,分析了孩子的人格是如何被塑造的,之后又是如何在關系中表達的。通俗,易懂,好文章,轉載與大家一起分享!特別是遇到婚戀問題的來訪者可以細看一下,一來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二來可以有著一定的這方面的了解后,也更能去選擇真正的合適自己的咨詢來進行心理咨詢工作。在挽回戀情,或者說是婚戀關系的處理上,特別是人格中依賴特質比較明顯的來訪者更要看一下這個文章,盡量不去要心理咨詢師手把手教你去怎么做,來讓自己的戀情美好起來或者挽回成功,如果遇上“神棍”型的網絡“心理咨詢師”不但傷了財,還勞了命,你也不會為了幾百或幾千元錢,在網絡上投訴無門,切記。(本人名字和身份被這樣的所謂的“婚戀咨詢師,婚戀專家”在前幾年假冒過,所以在此也讓我像普通人那樣發泄一下我的小小憤怒,如果看客有不舒服的感受,我很抱歉哈!)

 

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

    當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后,他們的生存本身已經不再是令他時刻擔心的問題之后,特別是當他們開始能夠自己走路之后,周圍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都在等待他們去探索。他們的興趣從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逐漸地轉向了周圍的世界,開始要一離開母親的呵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二階段──探索階段,或稱分離階段。

    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嘗試著越來越多的離開母親身邊,從而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心中充滿了對于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因此他們同時又要求不斷地得到安全感。這是個矛盾的心理要求,父親的角色這時十分重要,他應當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滿好奇的離開媽媽去探索他的周圍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是客廳、廚房、廁所、門外邊、甚至街道、公園等等,當父親帶著孩子離開母親的視野后,再逐漸地讓孩子離開自己。

    這時候孩子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興致勃勃地從父母身邊跑開,但是馬上又跑回來,投入母親的懷抱,然后即刻又離開……,不斷重復,不厭其煩。當孩子一離開父母時,即感受到了不安,特別是當父母不在孩子的視線范圍之內時更是這樣,他們需要立即回到父母的懷抱中去。   

  這時,一個稱職的母親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孩子的“探險”,她對孩子的行為各種冒險行為并不橫加干涉,她對孩子顯示出的獨立傾向沒有感到不安,她明白這是孩子成長必需走過的道路,但同時她也明白孩子此時依然需要安全感和依戀,所以她總是讓孩子知道:放心地走吧,等你回來時,媽媽還在這里等你,等著聽你有趣的“歷險記”。

    我曾經在一個美國的購物中心里看到了一對找不到媽媽小姐妹,姐姐約為5、6歲,妹妹約為2、3歲,妹妹驚慌地瘋狂哭叫,很多顧客和工作人員都試圖安慰她,讓她安靜下來,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行,雖然姐姐的眼睛也是含著淚花,卻是很冷靜。我意識到,今天的經歷對妹妹的一生來說,其不良影響恐怕是不可抵估的。

  如果這一階段父母教育的方式不當就會造就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兒童:距離兒童和矛盾兒童.
 

兒童:對被控制的恐懼

    有一些溺愛孩子的母親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階段(依戀期)做得較好,可以較多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階段上往往出現問題。她可能過分呵護孩子,生怕孩子出現意外而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動。她們總是在沖著孩子嚷嚷:“回來,那兒不能去。”“回來,那兒會摔倒的。”這樣,她就關閉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們這樣做,可能出于愛護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對遭受孩子遺棄的恐懼,和自己對孩子的依戀,她不能忍受與孩子的片刻分離。

    孩子的反應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拒絕回到母親身邊,總是設法與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逃離母親的控制。另一種則是雖然人回到媽媽身邊,但是情感卻對母親關閉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離。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孩子,他們充許媽媽抱,但同時總是把臉擰到一邊,不讓媽媽親,他們最擔心的是不要被媽媽控制和“吸收掉”。

    從表面上看,距離兒童與孤獨兒童相似,實際上他們是從根本上不同的,孤獨兒童從不主動,從不要求任何東西,更不要求接觸,因為接觸總是導致被拒絕的痛苦。而距離兒童則不同,他們通常在依戀期適應很好,他們的依戀需求通常能得到滿足,但是當他們需要離開母親時,問題就來了,他們不害怕親近,事實上他們也需要親近,但是總是小心保持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他們害怕過于親近,以至不能從母親的控制中逃脫。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離兒童長大以后成為回避型人格,他們的人際關系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是疏遠的。他們通過各種方法來回避家庭生活:長時間忙于工作,喜愛經常出差的工作,喜歡參加各種室外活動,即便在家里,也總是埋頭看書、看報、電視。周末寧愿忙于各種家務也不愿多坐下來陪陪自己的配偶。獨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配偶的親密表示往往使他們渾身不自在。“你總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天地”,是他們經常發出的抱怨。

    他們與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認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則會正面顯示他們對親密的需要。他們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系,當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時,特別是當他們感到某種內疚或對遭到遺棄的恐懼時,便會從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來,向自己的配偶頻頻示好,去取悅對方。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特別是當他們感到了對方企圖保待這種親密狀態,或對自己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么沒完沒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迫使對方離開自己。等他們再次“出山”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與對方之間的不愉快,會奇怪對方為什么如此不高興。他們會試圖改變對方的情緒,或批評對方對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沒事了,你怎么還沒完沒了?”如果氣氛不能得到改善,他們會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陳先生,一個成功的公司經理,是一個典型的回避性人格,他帶著妻子張莉一起來到我的診室,希望我能治療張莉的“抑郁癥”。經過與張莉的交談,我發現她的抑郁是因為丈夫對她的冷漠態度引起的:“除了吃飯睡覺,他總是有他的安排。早上忙著上班,下了班不是去健身房就是去飆車,晚上看球賽,好不容易等球賽完了,他又說要一個人冷靜冷靜,考慮生意上的事情。如果我給他的辦公室打電話,他總是嫌我影響他的工作。我不明白,既然他跟我結婚,為什么有這么把我不當回事?”我問道:“陳先生一直是對你這么冷淡嗎?”她說:“其實也不是,剛結婚時他挺好的,挺關心我的,可是沒多久就變了。等我真的生氣了,不理他了,他又會過來說好話,哄我,可是沒好兩天,他又變成那德行了,他總是在變,而且很多事答應得好好的,到時候就變卦,實在讓人受不了。”

    陳先生冷冷地說:“你知道我喜歡運動,我有很多愛好,我不明白你為什么這么不高興,難道我不能有一點自己的事情?”張莉馬上反駁道:“你總是沒有時間跟我在一起,連一起吃個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卻有時間跟秘書在一起,這是擱誰頭上能不多想?”

    陳先生看來很不高興了,但是仍舊很克制地說:“我沒有做對不起你的事情。我只要看誰一眼,你就認為我跟他上床了。太無聊了。”但是陳先生也承認,張莉是一個很賢惠的妻子,生活上十分照顧自己,只是太粘人,什么事情都想管,不給人留一點自己的空間。回避性人格很難全身心地去親近他的配偶,總是有意無意地保持與對方的距離,每當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侵犯時,就會立即退縮,與對方疏遠。但是他們的疏遠是有限度的,一旦感到有可能失去對方時,他們就會又試圖接近對方,使對方陷入困惑之中。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個類型是我們常說的“花花公子”類型的人。他們需要不斷地吸引異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時候需要不斷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樣,但是又不能保持與異性的關系。他們總是想方設法來獲得異性的愛,可是一旦進入一種穩定的愛情關系,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脅,于是就又想方設法擺脫和終止這個關系。同時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們就又開始了另一段戀情。對他們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也有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控制的恐懼。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的依戀期不能滿足他對母親的依戀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嚴重地限制了他對獨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個未來的感情不專一的“花花公子”。
 

兒童:對失去的恐懼

    矛盾兒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們總是想從教育孩子的負擔中解脫出來,或者總是忙于其他事情,所以總是鼓勵,甚至是強迫孩子過早地開始他們的探索和獨立階段,而忽視了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后又要回來以確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險”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使他們陷入尋求獨立和依戀父母的矛盾情結之中,成為孩子走向成熟的“后顧之憂”。

    他們常對孩子說:“去,自己一邊玩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你是個大孩子了,別老纏著我。”

    結果造成孩子對獨立的恐懼,害怕離開媽媽,這些孩子需要不斷反復地確證父母是否隨時都在關心著他們,愛他,他們總是眼睛盯著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會消失。

    他們需要父母時刻都在身邊。他們使用一切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注:眼淚、講故事、問問題等等,但是,他們與依戀兒童不同,生氣、哭鬧、抱怨不是他們手中的武器,相反,他們知道如何通過討好媽媽,作出好孩子的樣子,或者找出各種借口來得到母親的注意力。

    例如一個我的來訪者回憶說:“我媽媽總是讓我自己玩游戲或畫畫,然后她就自己消失了。她總是說:‘你現在長大了,不要老纏著媽媽,讓媽媽休息一會兒。’沒幾分鐘我就會找出各種借口,闖進她的房間去看她是不是還在屋里。這時候她總是很不高興:‘你沒看我正忙著嗎?’但我還是不斷地闖進她的房間去打擾她。”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兒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們總是想出各種方法去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系。與依戀型人格一樣,追求型人格也懼怕被拋棄。但不同的是,如果說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則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對追求型人格來說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燈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邊都是很難以忍受的。他為了能夠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系,總是力圖取悅對方,伺候對方,為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生怕與對方產生矛盾或不高興,因為他們怕對方離開自己,所以總是設法安排各種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電影、逛街、上餐廳、運動等等。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將對方放在首要的位置。

    他們不像依戀型人格那樣總是在抱怨生氣,他們是“賢妻良母”或“五好丈夫”,很少抱怨生氣,總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習慣于看著別人的眼色,生怕對方不高興。可是他們的種種努力往往并不討好,而是使對方感受到窒息,沒有一點個人的空間。對于失去的恐懼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們十分留意對方的行蹤或者表情,對可能出現的所謂“第三者”非常敏感。這種人常常在暗暗地傷心落淚,感嘆“活得太累”,陳先生的妻子張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0人已贊
作者文章
作者主頁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

服務與支持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
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电影二| 韩国免费毛片在线看| 男男gvh肉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9999热视频| 最新中文字幕电影免费观看|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91精品免费看| 好男人社区神马www在线影视 | 香蕉尹人在线观看免费下载| 女人与公拘交酡过程高清视频 |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李丽莎1分37钞视频最大尺度|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高级秘密俱乐部的娇妻| 天天综合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欧美大黑帍在线播放| 国产91在线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好男人www社区| 两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完整版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国产精品一级片|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下载| 日本亚州视频在线八a|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2021国产精品久久|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a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91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里番本子侵犯肉全彩3d| 国产精品视频1区| 一级女人18毛片免费|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