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會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轉載文章
梁麗
發表時間:2022-08-09 21:46:22
1312
1
12

活出自己,成為自己可能是每個人所向往的,但生活中我們發現實際上我們并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卻活成了別人眼中的樣子。
有一位妻子在生活中經常說丈夫沒用,每當丈夫想幫忙做家務或做其它事時,妻子就不耐煩的說你什么都做不好,不用你做。丈夫成了妻子眼中沒用的人,由于做什么都是錯的,慢慢的這位丈夫也就不再主動做事了,最后真的變成了妻子眼中沒用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據這位丈夫說他其實很喜歡做家務,也很愛干凈。在家里很想幫妻子分擔一些家務,但不知為什么妻子就是看不慣自己做的事。每當我主動做一些事時妻總能挑出我的毛病,說這個做的不好,那個應該那樣做,反正在她心里我做什么都是不對的,都是入不了她的法眼的。為了減少與妻子因瑣事爭執,干脆我就不再主動做事了。但不做事,妻子又經常抱怨說我為什么不能幫忙做些事減輕她的壓力呢。在家里我是做也不對,不做也不對,這就導致了我們夫妻之間的矛盾加深。
上面的案例在心理咨詢中不在少數,其實我們在生活中自己也能感覺到,我們并沒有活出自己,而是活成了別人眼中的樣子。為什么我們會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呢?其實這是一種心理投射性認同現象。
投射性認同是指在關系中把自己的接納或不接納的部分投射給對方,并且誘導和暗示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應。上面例子中妻子把不接納做不好的這部分投射給丈夫,暗示丈夫什么都做不好,誘導丈夫什么都不要做進行反應。結果丈夫認同了妻子的投射并按妻子認為的方式反應,成為了妻子認為的那種沒用的人。
妻子為什么會把沒用的人投射給丈夫呢?這就涉及到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在潛意識中我們會壓抑那些令人討厭的、不接納的東西。為了讓自己心靈不壓抑,潛意識會把這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的,欺騙自己達到內心的平衡。投射是一種低級的心理防御,會影響對自己的認知,同時會誤判對別人的了解。
在咨詢中,了解到這位妻子從小是在強勢母親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她的父親在家里也是沒有什么地位的,可以說是母親眼中沒用的人。她耳濡目染了父母之間的關系狀態,還經常聽母親說父親是沒用的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她內化了父母相處的模式,她討厭沒用的人,不能接受自己是沒用的人,所以她努力讓自己變成什么都會做的人。
當她成家有了丈夫后,她無意識的把內在的父親與母親的關系模式用在自己與丈夫的關系中。她的潛意識中父親是沒用的人,她很討厭這部分,在與丈夫相處時就會無意識的把父親面具投射給丈夫,而自己使用母親面具與之互動。他們夫妻之間的關系狀態開始重復著她的父母關系狀態。
投射性認同是雙向的心理防御機制,需要投射對象的認同與配合并作出反應。如果這位丈夫沒有接受妻子投過來的父親面具,那么她就無法實現內在的父母互動模式,這種模式可能就會被打破。如果這位丈夫能在妻子挑剔他做事的時候真誠的與妻子溝通,不退縮,了解妻子真正的內在需求,那么,他們夫妻關系也會更上一層。其實,很多夫妻之間的矛盾都是對彼此的需求視而不見產生的。
這位丈夫退縮了并配合她完成了她內在的關系模式的互動,讓她內在的模式再次得到了驗證。這種重復性的關系模式無法讓夫妻共同成長,而且會讓夫妻關系深陷矛盾之中。可見,關系中出現了問題并不都是單方面的問題,一定雙方互相配合的結果。
投射性認同更容易在親子關系中發生,做父母的都會對孩子寄于希望,會把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給孩子。比如在親子關系中,如果母親總說孩子愛拖拉,孩子雖然心理否定,但是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同母親的話,而且會向著這個特點發展,最后孩子真的變得拖拉了,成為了母親眼中愛拖拉的孩子。
這個過程母親把愛拖拉的面具投射給了孩子,也就是說這位母親討厭拖拉的人,也討厭自己是這樣的人,所以會壓抑這部分。和孩子互動中無意識的投射給孩子,結果孩子認同了母親的投射,戴上了愛拖拉的面具,讓自己表現出拖拉狀態。
可見,消極的投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所以,在親子關系中做父母的要盡可能向孩子投射積極的東西,這樣孩子就可能會變得更加積極。
投射在關系中是無處不在的,甚至我們是無法阻止我們的投射的。潛意識中那些消極的,我們討厭的、排斥的東西容易被我們投射給別人。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自己討厭什么,排斥什么,嘗試著去理解接納這部分。如果你接納了,這些消極的部分就不容易無意識的投射給別人了。
當然,當別人投射一些東西給我們時,我們也要學會覺察一下。可以問問自己,我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的,那么就嘗試去調整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不是的,可以及時的真誠的與對方溝通,把自己真實的感覺告訴對方,讓對方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這樣你們才能更好的彼此了解,才不會被投射性認同束縛,你們的關系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此文轉載自網絡)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有一位妻子在生活中經常說丈夫沒用,每當丈夫想幫忙做家務或做其它事時,妻子就不耐煩的說你什么都做不好,不用你做。丈夫成了妻子眼中沒用的人,由于做什么都是錯的,慢慢的這位丈夫也就不再主動做事了,最后真的變成了妻子眼中沒用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據這位丈夫說他其實很喜歡做家務,也很愛干凈。在家里很想幫妻子分擔一些家務,但不知為什么妻子就是看不慣自己做的事。每當我主動做一些事時妻總能挑出我的毛病,說這個做的不好,那個應該那樣做,反正在她心里我做什么都是不對的,都是入不了她的法眼的。為了減少與妻子因瑣事爭執,干脆我就不再主動做事了。但不做事,妻子又經常抱怨說我為什么不能幫忙做些事減輕她的壓力呢。在家里我是做也不對,不做也不對,這就導致了我們夫妻之間的矛盾加深。
上面的案例在心理咨詢中不在少數,其實我們在生活中自己也能感覺到,我們并沒有活出自己,而是活成了別人眼中的樣子。為什么我們會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呢?其實這是一種心理投射性認同現象。
投射性認同是指在關系中把自己的接納或不接納的部分投射給對方,并且誘導和暗示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應。上面例子中妻子把不接納做不好的這部分投射給丈夫,暗示丈夫什么都做不好,誘導丈夫什么都不要做進行反應。結果丈夫認同了妻子的投射并按妻子認為的方式反應,成為了妻子認為的那種沒用的人。
妻子為什么會把沒用的人投射給丈夫呢?這就涉及到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在潛意識中我們會壓抑那些令人討厭的、不接納的東西。為了讓自己心靈不壓抑,潛意識會把這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的,欺騙自己達到內心的平衡。投射是一種低級的心理防御,會影響對自己的認知,同時會誤判對別人的了解。
在咨詢中,了解到這位妻子從小是在強勢母親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她的父親在家里也是沒有什么地位的,可以說是母親眼中沒用的人。她耳濡目染了父母之間的關系狀態,還經常聽母親說父親是沒用的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她內化了父母相處的模式,她討厭沒用的人,不能接受自己是沒用的人,所以她努力讓自己變成什么都會做的人。
當她成家有了丈夫后,她無意識的把內在的父親與母親的關系模式用在自己與丈夫的關系中。她的潛意識中父親是沒用的人,她很討厭這部分,在與丈夫相處時就會無意識的把父親面具投射給丈夫,而自己使用母親面具與之互動。他們夫妻之間的關系狀態開始重復著她的父母關系狀態。
投射性認同是雙向的心理防御機制,需要投射對象的認同與配合并作出反應。如果這位丈夫沒有接受妻子投過來的父親面具,那么她就無法實現內在的父母互動模式,這種模式可能就會被打破。如果這位丈夫能在妻子挑剔他做事的時候真誠的與妻子溝通,不退縮,了解妻子真正的內在需求,那么,他們夫妻關系也會更上一層。其實,很多夫妻之間的矛盾都是對彼此的需求視而不見產生的。
這位丈夫退縮了并配合她完成了她內在的關系模式的互動,讓她內在的模式再次得到了驗證。這種重復性的關系模式無法讓夫妻共同成長,而且會讓夫妻關系深陷矛盾之中。可見,關系中出現了問題并不都是單方面的問題,一定雙方互相配合的結果。
投射性認同更容易在親子關系中發生,做父母的都會對孩子寄于希望,會把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給孩子。比如在親子關系中,如果母親總說孩子愛拖拉,孩子雖然心理否定,但是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同母親的話,而且會向著這個特點發展,最后孩子真的變得拖拉了,成為了母親眼中愛拖拉的孩子。
這個過程母親把愛拖拉的面具投射給了孩子,也就是說這位母親討厭拖拉的人,也討厭自己是這樣的人,所以會壓抑這部分。和孩子互動中無意識的投射給孩子,結果孩子認同了母親的投射,戴上了愛拖拉的面具,讓自己表現出拖拉狀態。
可見,消極的投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所以,在親子關系中做父母的要盡可能向孩子投射積極的東西,這樣孩子就可能會變得更加積極。
投射在關系中是無處不在的,甚至我們是無法阻止我們的投射的。潛意識中那些消極的,我們討厭的、排斥的東西容易被我們投射給別人。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自己討厭什么,排斥什么,嘗試著去理解接納這部分。如果你接納了,這些消極的部分就不容易無意識的投射給別人了。
當然,當別人投射一些東西給我們時,我們也要學會覺察一下。可以問問自己,我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的,那么就嘗試去調整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不是的,可以及時的真誠的與對方溝通,把自己真實的感覺告訴對方,讓對方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這樣你們才能更好的彼此了解,才不會被投射性認同束縛,你們的關系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此文轉載自網絡)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1人已踩
12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