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缺點,孩子才敢聰明/曾奇峰
轉載文章
徐惠泉
發表時間:2022-06-12 17:17:51
1076
1
6

?
很多父母,一問到育兒的問題,都是跟“怎么做”有關。可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關于“怎么做”的書,全部按照書上說的做,還是會制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這本書,就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
父母跟孩子的關系,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
01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這句話是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的。
“父母是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什么樣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有很多說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戀的人、粗心而陽光的人等等。
我們說個新的:清爽的人。這樣的人,特點是:在關系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夠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處理事情立斷果決,不拖泥帶水;也尊重他人的邊界,不入侵不破壞……
如果你問,怎么達到清爽人格的境界呢?所有這類問題,我給一個總的回答。
人格變化只有三種途徑:一是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愿望和行為,并且去理解這些狀態背后的意義;
二是去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際關系中松動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三是找一個精神分析師。
02
父母的潛意識傾向于,讓孩子嘗嘗自己童年各種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被拋棄過的,會拋棄孩子;被粗暴對待過的,會粗暴對待孩子。讓人傷感的是,這樣做的動機是愛,因為愛一個人,才會讓他以某種形式跟自己一樣。
但是,這是不健康的、沒有分化的愛。健康的、分化的愛,是使孩子擺脫父母的命運,成為ta自己。
03
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制造一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為了避免對孩子失控,過度控制型的父母會不自覺地打壓孩子的各種能力。比如有的家長隨口制定的規矩是:大人說話孩子不要插嘴。這可能打壓孩子以下能力:
對環境的敏感及做出相應的反應;在權威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知道,孩子的直覺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壓制孩子,等于直接壓抑孩子的直覺能力。
如果你要討論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個孩子不在場的的地方吧。否則,就是邀請了Ta參與,又不讓Ta參與,這就使Ta陷入了雙重束縛境地。研究證明,這是制造嚴重精神疾病的環境特征。
有個關于雙重束縛的段子:有個人養了一只狗,給狗取名為“別動”。這人經常這樣對狗說話:“別動,過來”;或“過來,別動”。據說后來那只狗瘋了。
04
對孩子的有些“錯誤”,特別是經常犯的“錯誤”,最好延遲反應。因為你的立即反應可能會使孩子對用這種方式“調動”你的情緒和行為成癮。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我一發出刺激,對方立即就有反應,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家族創傷有時候就像個傳家寶。重男輕女是常見的文化級別的家族創傷。在不少的臨床案例中,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駭人聽聞。很多女性的一生,毀于這種滅絕人性的文化傳統。
讓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重男輕女的傳統,結局往往是女性發展得很好,男性反而很弱。對此的精神分析解釋是:重視男性就是制造了過高濃度的關系,在效果上等于閹割了男性,而被忽視的女性卻獲得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我相信女性并不需要這樣“莫名其妙”的所謂好處。
美好的家庭風景應該是:無論性別,你都可以有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條件,包括經濟上的和態度上的。
理想的文化環境是:男孩和女孩的利益和權利,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均等,更理想的情況是:都足夠充分。
05
對孩子嚴格的要求,可能源于對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對自己的失望。對自己滿意的父母,不會有哀怨,也就不會要求孩子的成就來消除自己的哀怨。說得狠一點,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敗涂地的人,是不會在家庭生活中打敗自己的孩子,以補償缺失的優越感的。
對他人的失望,本質上是對自我缺憾的補償:我對你失望,就忘記對自己失望了。
06
對孩子的不耐煩,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夠獨立。輔導孩子作業,已經是現象學級別的社會問題。孩子一遍三遍還不會,會激活父母的融合焦慮: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了閾值,警報響起,父母就會用“不耐煩”在情感上離開孩子。
耐煩的能力,幾乎等于一個人的人格獨立程度,因為一個人格足夠獨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長時間,都不會影響他的情緒,他還是他,不會那么急著用不耐煩把他人推開。
07
完美的父母,會制造有問題的孩子。完美主義者的本質,是人格弱小。絲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說某種缺憾帶來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會投射給孩子。
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環境。完美的母親,還會遏制孩子的創造力。母親的“缺點”,是孩子創造力的來源。創造力,是孩子在幻想層面彌補母親的不完美,如果母親“完美了”,Ta就不需要創造了。
08
父母過于強調什么,就往往會事與愿違。所以有個開玩笑的說法:醫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師的孩子容易學習成績不好。父母過度強調什么的時候,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獨立意志、回避屈從權威所導致的屈辱感,潛意識會朝著相反的方向努力。還有,父母的強調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勵,就有多反對。
比如一個母親反復跟青春期的兒子說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拋棄自己;更“巧妙”的地方還在于:是我說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動要你去的,我“被”拋棄的感覺會減弱。所以你對他交朋友的“鼓勵”,就變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09
對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險。信任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
比如遵紀守法、盡義務、愛人類等等,如果有人不這樣,那是因為他的這種傾向被打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質上是父母對自己不信任。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們那些反社會的欲望沒有被象征化或意識化,于是投射給孩子,就變成了這樣的理念:孩子不被嚴格管教就會變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動力,來自要擺脫早年非常糟糕的環境,他們就想當然認為,給孩子糟糕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努力。
他們不知道,早已時過境遷,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會比“雪恥”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戰斗力,也更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10
把孩子都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心智化。
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魯迅說:我從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我們知道魯迅是智慧而深沉的愛國者,他這樣說是為了警醒國人。這句話改一改,就變成:我從來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父母,這樣說,是為了警醒父母。
我這里說的父母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后悔來到這個世界。
反的方向努力。還有,父母的強調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勵,就有多反對。
比如一個母親反復跟青春期的兒子說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拋棄自己;更“巧妙”的地方還在于:是我說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動要你去的,我“被”拋棄的感覺會減弱。所以你對他交朋友的“鼓勵”,就變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09
對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險。信任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
比如遵紀守法、盡義務、愛人類等等,如果有人不這樣,那是因為他的這種傾向被打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質上是父母對自己不信任。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們那些反社會的欲望沒有被象征化或意識化,于是投射給孩子,就變成了這樣的理念:孩子不被嚴格管教就會變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動力,來自要擺脫早年非常糟糕的環境,他們就想當然認為,給孩子糟糕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努力。
他們不知道,早已時過境遷,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會比“雪恥”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戰斗力,也更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10
把孩子都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心智化。
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魯迅說:我從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我們知道魯迅是智慧而深沉的愛國者,他這樣說是為了警醒國人。這句話改一改,就變成:我從來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父母,這樣說,是為了警醒父母。
我這里說的父母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后悔來到這個世界。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很多父母,一問到育兒的問題,都是跟“怎么做”有關。可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關于“怎么做”的書,全部按照書上說的做,還是會制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這本書,就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
父母跟孩子的關系,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
01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這句話是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的。
“父母是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什么樣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有很多說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戀的人、粗心而陽光的人等等。
我們說個新的:清爽的人。這樣的人,特點是:在關系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夠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處理事情立斷果決,不拖泥帶水;也尊重他人的邊界,不入侵不破壞……
如果你問,怎么達到清爽人格的境界呢?所有這類問題,我給一個總的回答。
人格變化只有三種途徑:一是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愿望和行為,并且去理解這些狀態背后的意義;
二是去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際關系中松動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三是找一個精神分析師。
02
父母的潛意識傾向于,讓孩子嘗嘗自己童年各種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被拋棄過的,會拋棄孩子;被粗暴對待過的,會粗暴對待孩子。讓人傷感的是,這樣做的動機是愛,因為愛一個人,才會讓他以某種形式跟自己一樣。
但是,這是不健康的、沒有分化的愛。健康的、分化的愛,是使孩子擺脫父母的命運,成為ta自己。
03
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制造一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為了避免對孩子失控,過度控制型的父母會不自覺地打壓孩子的各種能力。比如有的家長隨口制定的規矩是:大人說話孩子不要插嘴。這可能打壓孩子以下能力:
對環境的敏感及做出相應的反應;在權威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知道,孩子的直覺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壓制孩子,等于直接壓抑孩子的直覺能力。
如果你要討論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個孩子不在場的的地方吧。否則,就是邀請了Ta參與,又不讓Ta參與,這就使Ta陷入了雙重束縛境地。研究證明,這是制造嚴重精神疾病的環境特征。
有個關于雙重束縛的段子:有個人養了一只狗,給狗取名為“別動”。這人經常這樣對狗說話:“別動,過來”;或“過來,別動”。據說后來那只狗瘋了。
04
對孩子的有些“錯誤”,特別是經常犯的“錯誤”,最好延遲反應。因為你的立即反應可能會使孩子對用這種方式“調動”你的情緒和行為成癮。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我一發出刺激,對方立即就有反應,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家族創傷有時候就像個傳家寶。重男輕女是常見的文化級別的家族創傷。在不少的臨床案例中,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駭人聽聞。很多女性的一生,毀于這種滅絕人性的文化傳統。
讓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重男輕女的傳統,結局往往是女性發展得很好,男性反而很弱。對此的精神分析解釋是:重視男性就是制造了過高濃度的關系,在效果上等于閹割了男性,而被忽視的女性卻獲得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我相信女性并不需要這樣“莫名其妙”的所謂好處。
美好的家庭風景應該是:無論性別,你都可以有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條件,包括經濟上的和態度上的。
理想的文化環境是:男孩和女孩的利益和權利,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均等,更理想的情況是:都足夠充分。
05
對孩子嚴格的要求,可能源于對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對自己的失望。對自己滿意的父母,不會有哀怨,也就不會要求孩子的成就來消除自己的哀怨。說得狠一點,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敗涂地的人,是不會在家庭生活中打敗自己的孩子,以補償缺失的優越感的。
對他人的失望,本質上是對自我缺憾的補償:我對你失望,就忘記對自己失望了。
06
對孩子的不耐煩,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夠獨立。輔導孩子作業,已經是現象學級別的社會問題。孩子一遍三遍還不會,會激活父母的融合焦慮: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了閾值,警報響起,父母就會用“不耐煩”在情感上離開孩子。
耐煩的能力,幾乎等于一個人的人格獨立程度,因為一個人格足夠獨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長時間,都不會影響他的情緒,他還是他,不會那么急著用不耐煩把他人推開。
07
完美的父母,會制造有問題的孩子。完美主義者的本質,是人格弱小。絲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說某種缺憾帶來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會投射給孩子。
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環境。完美的母親,還會遏制孩子的創造力。母親的“缺點”,是孩子創造力的來源。創造力,是孩子在幻想層面彌補母親的不完美,如果母親“完美了”,Ta就不需要創造了。
08
父母過于強調什么,就往往會事與愿違。所以有個開玩笑的說法:醫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師的孩子容易學習成績不好。父母過度強調什么的時候,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獨立意志、回避屈從權威所導致的屈辱感,潛意識會朝著相反的方向努力。還有,父母的強調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勵,就有多反對。
比如一個母親反復跟青春期的兒子說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拋棄自己;更“巧妙”的地方還在于:是我說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動要你去的,我“被”拋棄的感覺會減弱。所以你對他交朋友的“鼓勵”,就變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09
對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險。信任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
比如遵紀守法、盡義務、愛人類等等,如果有人不這樣,那是因為他的這種傾向被打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質上是父母對自己不信任。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們那些反社會的欲望沒有被象征化或意識化,于是投射給孩子,就變成了這樣的理念:孩子不被嚴格管教就會變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動力,來自要擺脫早年非常糟糕的環境,他們就想當然認為,給孩子糟糕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努力。
他們不知道,早已時過境遷,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會比“雪恥”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戰斗力,也更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10
把孩子都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心智化。
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魯迅說:我從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我們知道魯迅是智慧而深沉的愛國者,他這樣說是為了警醒國人。這句話改一改,就變成:我從來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父母,這樣說,是為了警醒父母。
我這里說的父母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后悔來到這個世界。
反的方向努力。還有,父母的強調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勵,就有多反對。
比如一個母親反復跟青春期的兒子說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拋棄自己;更“巧妙”的地方還在于:是我說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動要你去的,我“被”拋棄的感覺會減弱。所以你對他交朋友的“鼓勵”,就變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09
對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險。信任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
比如遵紀守法、盡義務、愛人類等等,如果有人不這樣,那是因為他的這種傾向被打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質上是父母對自己不信任。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們那些反社會的欲望沒有被象征化或意識化,于是投射給孩子,就變成了這樣的理念:孩子不被嚴格管教就會變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動力,來自要擺脫早年非常糟糕的環境,他們就想當然認為,給孩子糟糕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努力。
他們不知道,早已時過境遷,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會比“雪恥”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戰斗力,也更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10
把孩子都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心智化。
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魯迅說:我從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我們知道魯迅是智慧而深沉的愛國者,他這樣說是為了警醒國人。這句話改一改,就變成:我從來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父母,這樣說,是為了警醒父母。
我這里說的父母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后悔來到這個世界。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1人已踩
6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