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做醫生的人,至少有兩句話一定要牢記在心:
一句是: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醫生治不了的病。
另一句是:相信每個病人都有自身康復的內在潛力。
在心理治療中,人本主義學家羅杰斯認為,每個人的心理內部都有自我完善的內在潛力,心理治療不過是促進該潛力的自我實現。
治療師只要提供一個有利于來訪者成長的治療關系和情境,來訪者借助這樣的治療關系和情境,就可以逐漸地恢復自身的心理健康了。
羅杰斯在《 論人的成長》一書中說:
有一種簡便的方法來形容我自己這些年來所發生的變化:
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在問:“我怎樣治療、幫助或改變這個人?”
現在,我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這個問題:“我該怎樣來提供一種關系,使這個人可以借助它來進行個人成長?”
所以,羅杰斯會堅持認為:對于治愈心理疾病來說,良好的治療關系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
根據我多年從事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我現在越來越深信羅杰斯所說的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
病人為什么會得???病人為什么要治病?
在有醫生這個職業之前,人本來也是會患病的,諸如外傷、感染、腫瘤等。
但是,當時,即使一個人得病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叫做“病”,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在全體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壓根兒就沒有“病”這個概念,更不會有求醫行為。
一個人患病后,他最多也只能是向同伴或朋友尋求非職業的、非專業的幫助。
客觀上來說,生物必須做到能夠在環境中生存,它總是要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
生物,包括人,如果能夠適應環境、并能生存下去的時候,就叫做健康。
適應不良或難以生存時,就可以叫做是“疾病”。
心理就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適應所形成的信息界面。
心理障礙就是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程度的不適應,包括外在行為的不恰當或內心所體驗到的痛苦。
病,作為一種客觀現象,是早已存在的;
但是,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心理現象,作為一個概念,作為一種自覺意識,是隨著醫生這個行業的出現而逐漸明晰起來的。
病人不是有病的人,而是有求醫行為或正在醫療中的人。
醫生是通過制造病人(的患病意識和求醫行為)、并承諾治療病人、以此獲利的人。
當然,醫生在幫助病人的過程中,自己也付出了專業勞動,所以,醫生獲利也是勞動所得,無可非議。
但是,如果沒有“病”這個文化概念的話,病人即使有病,病人自己卻沒有對病的自覺意識,更沒有求醫的行為,那么,醫生也就失去了收入的市場和來源。
因此,醫生需要不斷地去宣傳“疾病”和“健康”的概念,開發和培育市場,然后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前來尋求醫療幫助。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