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你是否有這樣的時候?
(1).經常會覺得的非常抑郁,充滿痛苦,生活失去方向感和意義感。或者很情緒化,一天的喜怒哀樂是多變的。
(2).有困難時,不讓人知道。給予比接受更加讓我有滿足感。雖然幫助可以給我?guī)韮r值感,但我常常有很強烈的寂寞感。
(3).我常擔心失去我的愛人,因此我會經常查看他的手機。我很怕失去別人對我的愛,所以我總是愛發(fā)脾氣。
……
不少人苦惱一個問題,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誰?生活中也會時不時的聽到這樣的感嘆,不過因為大多數人只有感嘆沒有下那么大的決心,要搞懂清楚自己。我是誰看來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清楚,或許生活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狀況。
張朝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了,可我居然還那么痛苦。” 因為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誰?之后他放下財富經歷了一段尋找自我的過程。華語世界第一部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張德芬,曾經是光鮮亮麗的臺灣電視臺知名新聞女主播,美國加州大學MBA,但他辭去了高薪的工作專門研究各種不同的心靈成長課程以及心靈治療方法,成為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伐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在他寫的書中,關鍵詞幾乎都是有自己兩個字“自己”。
二:我是誰?
我是誰,不是外在的呈現,不是一時的悲歡,是自始至終與生俱來的內部生命的能量,是生命的核心和本質,是我們的中心,我們的家園。我是誰,頭腦的了解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連接體驗到這份宇宙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的能量,并能在需要的時候,回到這個生命的中心。
———摘自《那一刻我看見了自己》
那么我是誰呢?
冰山隱喻:薩提亞認為,我們容易注意到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而常常忽略了它的內在發(fā)生了什么,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體。能夠被外界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行為和應對方式,這只是露在水面之上,很小的一部分。暗涌在海平面之下更大的山體才是我們真實而豐富的內在。包括內在的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行為即故事或事件;應對姿態(tài)即保護自己的防衛(wèi)姿勢,主要包括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四種,薩提亞認為應對姿態(tài)在海平面的交界處若隱若現;感受即憤怒,哀傷,恐懼,興奮,喜悅等情感體驗;感受的感受及對感受的評價和看法,如認為憤怒本身是錯誤的,可恥的行為等;觀點即頭腦中的觀念,想法,信念,家庭規(guī)則等;期待包括我們對別人的期待,我對自己的期待,我認為別人對我的期待;渴望是全人類共有的,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意義的自由等內在的需求;自我指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冰山隱喻是覺察自己,理解他人的重要工具,冰山的隱喻提醒我們要看到整個人,除了外在的行為以外,還有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要看到這個人的本身。
三:我如何度過自己的生命?
我以前常常問我的來訪者這樣一個問題:你怎么花費你的時間?今天我想要進入更深層的層面,問你一個不同的問題,那就是這一生,你是如何度過的?薩提亞對人有很美的比喻,他把人比作冰山,從冰山理論的角度來看,如何花時間意味著你在做什么,在冰山的頂層是什么,而你如何度過你的生命這個問題會帶你進入到冰山的最底層,你透過你的父母親,得到了這樣一個生命,非常特別的生命。隨著時光無時無刻的流轉,你打算怎樣度過這一生?你是否能夠掌管自己的時間,有的人會說是的。你是否能夠掌管自己的生命呢?不知你會不會有答案?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你腦海里有畫面的話,看一看對于這個畫面,你的感受如何?是感到自在的開心,因為你能夠掌管自己的這一生,還是你只是一個受害者,只是隨波逐流,有些人把一生都花在過去,有些人把一生都建立在恐懼里,我希望你的這一生完全的活在你的生命能量里,我們稱之為轉化。到目前為止,你是如何度過過往的這些年頭,將未來的生命里,你又將如何度過?花點時間,回顧一下,反思一下,假如你現在浮現出來的是悲傷,那是可以的,假如你現在浮現出來的是后悔,那也是可以的,現在你可以改變,此刻是最好的時機,你可以活在一個更深的層面,那是對能量的彰顯,你可以活在一個更深的層面,那是一份和諧,愛和療愈。跟你自己鏈接,和你的生命能量在一起,然后和你的伴侶鏈接,在這份生命能量里,這里將會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經驗,無論是跟自己還是跟周圍的人。
四:放下面具,接納最真實的你自己。
人類的大腦有著一種令人驚異的能力,可以去發(fā)明一些人想法或行為去掩蓋另外一些讓你回避的想法和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卻不會意識到這種不愉快的情感,這些情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偽裝的,而且是在一個人的意識之外運作的。這種功能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心理防御機制”。由于防御機制的隱秘特性,個人很難覺察到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
一旦你放下了面具和偽裝,不再強迫自己扮演不是你心所向往的角色時,那種自由快樂和解放,就是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祝福。
曾經一個眼神中充滿無助和絕望的小姑娘,憤怒的問薩提亞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生命的意義到底又是什么呢?薩提亞女士為此寫了這首詩,這首詩后來影響很多人。
我就是我。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完全像我。
有一些人某些部分像我,但沒有一個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樣。
所以,一切出自于我的都真真實實屬于我,因為那是我個人的選擇。
我擁有我的一切:
我的身體,以及一切它的舉動;
我的思想,以及所有的想法和意念;
我的眼睛,以及一切看到的影像;
我的感受,不論是什么,憤怒、喜樂、挫折、愛、失望、興奮;
我的嘴巴,和一切從口中所出的話語,溫文有禮的,甜蜜的或粗魯的,對的或不對的;
我的聲音,喧嚷的或輕柔的;
還有我所有的行動,不論是對別人或對自己的。
我擁有我的幻想、我的夢想、我的希望和我的恐懼。
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與成功、所有的失敗與錯誤。
因為我擁有全部的我,我可以和自己成為親密熟悉的朋友。
由于我能如此,所以我能愛自己,并且能夠友善地和我的每一部分友善相處。
那么,我就可以使我整個人的運作狀態(tài),帶給自己最大的幸福。
我知道自己有些地方讓我困惑,也有別的部分是我也不明白的。
不過,只要我友善地愛我自己,我就能勇敢地、滿懷希望地尋求途徑來解決這些困惑,并且尋求方法以期更了解自己。
然而,不論我在任何時刻,看起來、聽起來如何,不論我說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感受什么,這都是我。這是真實的,而且代表了那個時刻我的狀況。
稍后當我回想當時我是如何看起來、聽起來的樣子,自己所說的話和做過的事,還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些可能已不再合適了。我能夠摒棄那些不再合適的,而保留那些經過證明后合適的,并且再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來取代被我摒棄的那些。
我可以看、聽、感受、思考、說話和做事。
我擁有工具足以生活下去、與別人親近和富有生產力,并且能夠使我周圍的人事物呈現出意義和秩序。
我擁有我自己,所以我能掌管我自己。
我就是我自己,而且我很好。
——摘自維吉尼亞•薩提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