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人類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物種,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關系,才能在生活中茁壯成長。在成年后,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求助于我們的配偶,以滿足我們大部分的陪伴和親密需求。雖然我們希望我們的配偶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甚至是我們的靈魂伴侶,但往往丈夫和妻子在婚姻中往往會漸行漸遠,體驗到高度的孤獨感。事實上,之前的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已婚人士表示經常感到孤獨。
迄今為止,心理學家主要關注婚姻中的動態,以解釋已婚夫婦之間的孤獨感。從這個角度出發,有人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可能是婚姻中的共同環境導致了孤獨感。例如,朋友和家人可能搬走或去世,使老年夫婦失去了曾經的社會關系。
其次,可能是孤獨的人傾向于與其他孤獨的人結婚,從而導致這對夫妻終身陷入社會孤立狀態。盡管孤獨感是由于缺乏有意義的社交互動而引起的,但孤獨的人往往會破壞他們發現的任何社交。
然而,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阿什利·埃默爾(Ashley Ermer)和他的同事們將目光不再局限于夫妻關系,而是看到了更大的家庭和朋友社交網絡,以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婚姻中的孤獨感。他們還探討了已婚夫婦的孤獨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抽樣調查了近1 400對50多歲到70多歲的異性已婚夫婦,他們在整個8年的研究中一直保持著婚姻關系。該樣本在全國人口中的種族和族裔方面具有代表性。夫妻雙方曾三次對一項廣泛的調查作出答復,一次是2006年,一次是2010年,最后一次是2014年。
調查提出了旨在衡量研究人員感興趣的一些變量的問題。第一組問題收集了基本的人口統計信息,如年齡、種族、民族和收入等。他們還報告了自己的孤獨感。
第二組問題評估了他們的社會關系的質量,特別是在友誼、家庭和婚姻本身的支持和壓力。諸如 "如果你有嚴重的問題,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他們?"等問題衡量了支持度,而諸如 "他們經常對你提出太多的要求?"等問題則評估了壓力。受訪者還被問到他們與配偶有多親密。
第三組問題衡量了社會關系的數量。例如,要求受訪者估算其緊密的社交網絡中的人數。他們還指出了他們與家人和朋友見面的頻率。
對這個大數據集的分析很復雜,但出現了一些有趣的趨勢。首先,數據顯示,當談到減少孤獨感時,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得多。這一發現與該領域的一般研究結果一致,即你只需要在生活中擁有幾段有意義的關系就可以快樂。
然而,這些數據中的第二個趨勢,與一般認為老年夫婦在一起會變得孤獨或幸福的觀點相矛盾。事實上,Ermer和同事們發現,丈夫和妻子的孤獨程度并沒有強烈的相關性。也就是說,他們發現幾乎沒有什么證據表明,孤獨的人會與其他孤獨的人結婚。他們也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證明夫妻的孤獨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相似。
此外,他們還發現,在減少孤獨感方面,友誼比家庭關系更重要。畢竟,家庭關系是必須的,所以即使有很多負面情緒,我們也要忍耐。相比之下,如果友誼被證明是一種負擔多于收益,那么友誼就會被切斷。
研究人員還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受訪者的孤獨程度確實發生了變化。然而,這些變化的原因對丈夫和妻子來說是不同的。在這方面,有三項研究結果特別有趣:
首先,妻子在第一次測量時的孤獨感水平預測了自己和丈夫在后兩次測量時的孤獨感。然而,丈夫最初的孤獨程度并不能說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以后的孤獨感。這一發現與一般的觀察結果是一致的,即由妻子來決定婚姻的情感基調。
換句話說,丈夫依靠妻子來創造和維持婚姻中的外在社會關系。如果她有很多朋友,他很可能會和她們的丈夫成為朋友。但如果她在社會上孤立,丈夫也會如此。
其次,丈夫在后期婚姻中的孤獨感是由他所感知的婚姻緊張程度來預測的。當他覺得與妻子的積極互動多于消極互動時,他的孤獨感也會減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可以依賴她來維持他們的社交網絡。但當婚姻壓力大的時候,這種情況就不復存在了,所以他的孤獨感就會增加。
第三,妻子在后期婚姻中的孤獨感是由她的朋友數量來預測的,而不是由婚姻的質量來預測的。這表明,在高壓力婚姻中的女性如果有一個強大的關愛朋友網絡,還是可以找到整體的生活幸福感。然而,男性的情況似乎并非如此,他們往往比配偶更依賴妻子來滿足自己的陪伴和親密關系需求。
這些研究結果為婚姻咨詢師應該如何與報告有高度孤獨感的夫妻合作提供了建議。但是他們也提出了丈夫和妻子可以從事的工作,以減少孤獨感并提高婚姻質量。
例如,妻子們應該牢記,他們的丈夫在建立和維護他們共同的社交網絡方面對他們有很大的依賴性。而對于丈夫來說,他們可以通過更多地屈服于妻子的要求,在保持妻子的幸福感的前提下,丈夫可以減少婚姻壓力。總而言之,關注夫妻關系中的積極方面,是避免老有所依的最好方法。
By David Ludden, Ph.D.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