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為什么判斷能力會出問題?因為很多人腦海中有很多病毒性信念。我們舉個例子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說的男人去女廁所對不對?這個問題我問過非常多的人,你想想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對。請注意這個時候我用問話的方式在影響你大腦的環境。我用了一個封閉式問題,這樣把你的思考模式引領到一個狹窄的潛意識環境中。大多數人的下意識反應就變成了是或者不是。
生命中與人相處過程中大多數人會受到早年習慣的影響,用封閉性問題自問自答,他是不是不愛我了?而不是用如何他才能更愛我?他是不是看不起我?而不是如何才能得到他的尊重?我是不是能做好這件事情?而不是我如何才能做好這件事情?封閉式自我對話,不僅會大大限制人大腦的靈活性,很多時候還會讓人陷入恐懼。大多數失敗的婚姻關系中,雙方總是絞盡腦汁去驗證對方是不是可以信任,卻忽略我如何讓對方對我產生信心和信任。
所以當我用另外一種方式問的時候,你的潛意識就會被打開進入到更寬泛的思考環境當中。當我用另外一種方式問的時候想想你會怎么思考?在什么情況下男人去女洗手間是對的?這個時候現場互動你就會聽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會說去打掃衛生,有人會說去維修,有人說憋急了沒人的時候也是可以去的。你是不是也在廣泛性思考而不是只局限于是或者不是的答案?這個時候有人會說,是不是救人的時候去就是對的?不僅去女洗手間是對的,而且他還得到了表彰。所以他獲得了一個經驗去女洗手間可以得到表彰。注意啊,關鍵問題來了。第二次換了地點、時間和角度都變了他又去了,結果會怎么樣?是不是就出問題了?很有可能被當作流氓胖揍一頓,甚至被拘留。所以生活中很多人的自我對話的模式是什么?只問封閉式問題,只問非此即彼的問題。而不是問開放式問題,很多人總是問你到底愛不愛我,卻不會問我要怎樣做你才能更愛我。而這種自我對話思考的模式就是病毒性信念。
這個時候你就要反思一下了,在你生活當中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不懂得分析人性心理的時候,不具備靈活的分析能力的時候,你就會用慣性經驗解決問題。兩個人因為一件小事情出現分歧,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不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結果更糟糕。這時候你想想這個行為本身還有意義嗎?所以很多人只注重追求方法而忽略分析環境,是不是方向已經出現問題了?環境不一樣了也不一樣了,結果也會不一樣。在個人心理問題的困惑中,在家庭教育中,在戀愛婚姻情感中,在人際關系中,在企業員工管理中你的想法再好,你再有愛心,你付出的再多,沒有用在對的環境中也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所以人生才會出現那么多無效率的結果導致你天天痛苦煩惱。因為你有一系列的慣性經驗,你覺得批評孩子他就能好好學習了嗎?你覺得掏心掏肝對你老公好他就一定會領你的情對你好嗎?你以為只要埋頭工作不問世事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嗎?那是你以為,你覺得應該。你有沒有發現你利用過去的經驗給關系畫上了一個等于號,而很多經驗是早年就已經形成的。
絕大多數心理疾病和生命中出現重大失敗的人生經歷,都和早年的某些經驗有關。在心理學中這叫做信念誤區,又叫病毒信念,也可以叫做限制性信念。這個病毒信念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叫做A等于B也就是說在這個環境取得的經驗人們自動以為在另一個環境中也是成立的。人們的信念會自動把周圍的環境忽略掉只在乎當下的行為,他自認為在其他環境也成立,注意是自己認為,所以就重復過去的行為,這樣只能得到過去的結果。早年被拋棄的過的人會把經驗放在新的關系中,他會下意識忽略面對的是新的環境新的人,就自動投射不信任,并且想辦法求證,求種過程中的內心自我對話多是封閉式問題,越是恐懼就越想求證。最終導致對方覺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而選擇離開,他就得到了再次被拋棄的事實,所以他又一次得出結論,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我是自卑的,所有人都不愛我,我很可能一生都要面對被拋棄的解決。可是他不甘心呀,怎么辦呢?還要繼續驗證,換了新的環境新的人,可是思想模式不改變,結局能改變嗎?答案是不能。所以過去的一些經驗,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往往會是你未來生活發展失敗痛苦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具備更多方法的同時,具備分析環境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你的能力決定了你的行為是否有效。所以要經常鍛煉打開思維模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