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就好像最美好的婚姻都會讓人有過三十八次離婚的沖動一樣,哪怕是再好的工作都會讓我們升起辭職的念頭。
篡改一句張愛玲的詞,辭職就好像心口的朱砂痣,心心念念忘不掉,離近點看又變成了蚊子血,嫌棄都來不及。
那是因為辭職是個忘不掉的念想,卻又那么難真正揚眉吐氣地走一遭。
我們理想中的辭職信應該是這樣的。
再不濟也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現實中的辭職信往往是這樣的。
歸根結底辭職是一個重大的并且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的決定。辭職難從現實層面來說有三個原因:
第一,下家沒找到。倘若有個更好的去處,更廣的平臺,更大的發揮場所那么辭職就可以成形了。
第二,家計所迫。因為孩子,因為家庭的負擔,很多人認為自己不得不留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支撐家計。
第三,專業限制。比如學了IT的辭職了還是只能做IT,學了師范的辭職了還是只能做師范,所以覺得不管怎么換結果都一樣,還不如不換。
這些現實層面的原因確實對辭職有著很大的阻礙,畢竟大家都希望過質量更好的生活,誰愿意辭職后生活質量下降,入不敷出,或者嚴重妨礙到了日常生活呢?
其實我想到的是,辭職并不難,不過是交一份辭職報告的功夫,等待三十天而已。真正難的是面對辭職之后的生活,如何再次擁有內心的穩定感安全感,以及現實層面穩定的收入。
還是請花些時間跟我一起看看從心理層面還有哪些原因存在吧。
首先,是安全感的問題,工作時間越久越難辭職。穩定和熟悉帶給人的是一種安全感,畢竟去尋找新的工作是一次冒險,我們并不知道未來還有什么在等著自己。
其次,自我的力量不夠強大,長久以來把照顧家人當做了自己的人生目的,而從沒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考慮過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哪怕工作并不滿意,上司態度惡劣,想要辭職,但是卻不知道辭職后要做些什么。于是還是按照老樣子繼續生活。
第三,無法擺脫被投射的無能感。在長期的工作中,或者生活中,身邊的人總是將自己的無能感投射到我們的身上,讓我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哪里都做不對。這樣的自己還能去哪兒找工作呢?又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唉,還是呆在現在的老地方吧。
其實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因為工作崗位原因,還是因為老板的原因,總之一旦升起了辭職的念頭就好像一旦開始死機的電腦一樣——停不下來!
而辭職逐漸就變成了一個未完成的愿望,而這個未能完成的愿望力量之強,讓我們在生活工作中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爆發,一有沖動就想辭職的循環。
那么究竟該如何衡量該不該辭職,要如何分辨出一份工作是否真的不適合我們了呢?我想到的是這樣一句話。
“Making a living is not the same thing making a life.” 生活與活著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我們是人,并不是工作的機器,我們有的是自己對自己價值的肯定,對于我們做為一個特殊的人的存在的肯定。如果一份工作已經從根本上否定了我們存在的意義,剩下的只有無盡的貶低和壓榨,那么不管這份工作的收入有多高都是應該離開它的時候了。
但是如果這份工作之所以帶給我們貶低和壓榨感僅僅是我們內心的感受,大部分的人并不這么認為,那么等我們處理好了這個問題再離開也不遲。
那么如何區別這兩者的不同呢,前者是現實真實發生的,并不能夠給我們帶來更遠更好的發展的工作。
后者則是只有自己內心有如此的感覺,但是身邊周圍的人都沒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還是覺得疑惑,不如找一個專業的咨詢師咨詢一番,看看辭職對自己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需要面對的是什么,以及自己要怎么做才能面對它們。
胡煒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