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的困境引發典型的應對模式。 但如果只把視線放在策略上, 就會看不見 一個人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 在困境的背后, 看到這個人正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 看到這個人屬于什么樣的人格屬性, 看到他(她)的需求和吶喊, 看到他(她)的努力和善意…… 事情可能會朝著我們希望的那樣, 糾纏不攻自破, 問題迎刃而解, 困境激發了生長, 我們的心里, 就只裝的下愛和自由。
0 0
-
典型的困境引發典型的應對模式。 但如果只把視線放在策略上, 就會看不見 一個人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 在困境的背后, 看到這個人正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 看到這個人屬于什么樣的人格屬性, 看到他(她)的需求和吶喊, 看到他(她)的努力和善意…… 事情可能會朝著我們希望的那樣, 糾纏不攻自破, 問題迎刃而解, 困境激發了生長, 我們的心里, 就只裝的下愛和自由。
-
雅典娜是把宙斯的腦袋砸個洞出生的,她作為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兼具父親和母親優點,是被預言推翻宙斯的存在。人們只熟悉她作為宙斯的女兒,被賦予戰神的榮耀,不知道她智慧女神的神位,是她葬身宙斯之腹的母親傳給她的。男人的愛很奇怪,用愛解釋很容易被PUA,就像色戒里梁朝偉說愛湯唯,把她槍斃了,放在心里愛。當女性都不具備獨立個體的屬性,談愛就失之平等了,先談尊重。
-
“我們”的力量。對伴侶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和關系壓力帶來的心結,怎么解?“我們”的力量是種潛在的解藥,因為它允許伴侶相互依賴,即使伴侶分隔兩地,也能感受到一體化和被“我們”保護的安心。在親密關系中相互認可,在尊重自己和對方的過程中建立和維持信任,強有力地鞏固伴侶向前發展的共謀關系,使“我們”在面臨生理危機和日常逆境時保持無懈可擊。“我們”的強度,取決于每對伴侶的分化水平,特別是與原生家庭的分化水平(分化水平低的,我覺得比如“媽寶男”,比如遇到問題就想逃回娘家的憤怒不甘的女兒等等),還取決于伴侶相互健康的依賴。友誼和共謀應被視為伴侶關系的真正粘合劑,不意味著完全一致,而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伴侶要發展出共謀關系,以抵消分歧的不利影響。
-
尊重。人們普遍認為,在戀愛關系中,愛是產生相互滿足感的必要因素。其實,尊重甚至比愛更重要。但是愛容易被表達被發現,尊重容易被偽裝,最詭異的是,對方可能不會注意到,因為她/他純真地認為愛高于一切,直到有一天她/他感到不幸福,才會不顧一切地去戰斗,爭取尊重。在一段關系中愿意做出妥協是對伴侶的尊重,讓關系具備靈活性。了解、傾聽對方,尊重對方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我們有能力支持對方的情緒情感。不試圖控制對方的私生活,知道在對方劃定的范圍內什么時候該停止,知道并盡量避開對方不喜歡什么。坦誠相告不說謊。支持對方的目標,為對方實現目標自豪。對方作為獨立個體的發展和幸福,都是她/他發自內心珍視的東西。蔑視和缺乏尊重是明確的信號,表明伴侶關系的持續性遭到威脅,挖苦、冷嘲熱諷、侮辱、刻意忽略、嘲弄和惡意的玩笑,一旦伴侶關系破裂,一起被粉碎的還有被漠視的那一方的自信心。言語造成的情感創傷,就像被毆打后的瘀痕一樣深,痛徹心扉卻不可言說。尊重永遠不應該被置于次要位置,相互尊重的伴侶會平等地與對方“戰斗”,傾聽對方的觀點,理性地回應對方,而不是以愛之名“暴力”相待。
-
信任。為什么跟同事、同學甚至陌生人說的很順暢,跟最親近的人反而不容易傾訴呢?親密關系可能讓人感到強烈的恐懼,因為它可能帶來痛苦。所以我們后退一步或者躑躅不前,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覺得與對方越接近,受到的傷害的風險就越大。當我們表達不同意見,對方難免會感到失望,這可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戰。然而我們的關系是很多因素把我們連在一起形成的共同的身份認同,這種歸屬感和持續性如果有被破壞的風險,代價太大,所以最好保持沉默。健康安全的環境,信任產生。誤解、分歧、不滿可以爭吵溝通,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伴侶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信任就會與日俱增。坦誠相待,直面沖突,才能解決沖突,當沖突被主動解決后,新的信任和成長就會被看見。對話是理想辦法,信任感意味著我們能清楚地說出我在想什么、我想做什么,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聚焦自己,不是指出對方做了什么,而是告訴對方,這種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溝通讓對方理解什么讓我們自己痛苦。接受分歧并通過協商達成一致,但往往伴侶雙方都會隱藏內心深處的需求,讓對方猜,覺得自己不想說不能說,即使說了對方也不會聽。需求不斷被滿足的一方日益感受到壓迫不安,另一方則遭受忽視詆毀。相信伴侶可以攜手面對困難,這是對成功的互惠關系的理想構想,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情感紐帶的一部分,但不會依賴它。但是如果一方背著另一方行事,信任就不復存在,將總是被懷疑所累。
-
、親密感。如果我們在一起時有安全感、放松感,能自在地分享我們的日常、感受和思想,就意味著我們有了親密感,既神奇又神秘,它產生的前提是兩個相愛的人之間最深層次的相互參與,包括身體、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都能被對方欣賞和接受。深刻的情感上的親近能夠培育情感聯結,帶來支持和理解。即使脆弱的時候,我們仍然感覺到溫暖穩定有力量。沒有親密感,就沒有伴侶關系。伴侶在親密生活中彼此分享快樂和痛苦的能力,即同盟約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他們成功結合的結果,也是一段情感關系帶來的最重要的回饋。具有足夠分化水平的伴侶表現出理智和情感的動態平衡性,能夠深刻而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親密度取決于伴侶雙方能接受分離的程度,這是個秘而不宣的過程,建立和鞏固親密關系的真正的機會,源于分享。坦誠地交流,對這段關系之始就予以信任,并共謀發展。
-
伴侶親密感中的性。“激情”這個詞,對于很多伴侶來說都顯得用力過猛,特別是中年夫妻。然而,激情卻是評估伴侶關系健康狀況的有趣參照點。正是這種感覺賦予了愛的概念以非凡的活力,也賦予了性與愛的一致性,感受到靈魂與肉體的雙重融合,既在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也在分享甜蜜的愛意。性是親密的語言,把身體的鑰匙交給彼此,讓對方完全進入自己的私密空間,充分信任,坦誠相待,傾訴自我,向對方表達愛和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對方的渴望,共同成長,感受與對方的情感聯結。因此,臥室可以作為練習“愛”的方寸天地,良好的性行為可以增加伴侶間的共謀,這是真正滋養幸福伴侶關系的養料。特別一提的是,對伴侶關系的信任程度,取決于我們在情感上的獨立程度,這樣才不會有迷惑對方和迷失自我的風險。性行為中的一些看似細微的差別,可能具有極為豐富的含義。(“沒意思”這句話,很容易成為一些看似天性大度的人的口頭禪,推崇灑脫和干練,頭腦清晰,不拘于細節;“沒意思”也可以成為一些患得患失的人的口頭禪,唯唯諾諾,似是而非,容易被帶偏。這兩種人,就是在關系里迷惑對方和迷失自我的典范。前者總是想有點什么動靜展現自己的男性或女性魅力,后者在努力維系親密關系里漸漸喪失了我們作為獨立個體的“我是誰”的感覺。都是分化水平不高的表現。做獨一無二的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是什么樣的感受?我希望什么樣的關系?焦點在內,定位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滋養關系,才能真正體驗那些細致入微的感覺里的“有意思”。)性是關系的一面鏡子,隨著時間的流逝,如果一段關系中的溝通或分享發生了變化,很可能會反映在伴侶的性生活中。如果伴侶雙方能夠保持性生活的活力和完整性,那么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很可能也會得到改善,同時他們也會更加尊重對方。這就意味著,幸福感和共同體的感覺,孵化于這臥室的方寸之地,也遠遠超越于這臥室的方寸之地。
-
愛,無疑是聯結人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有時我們會憎恨那位我們稱作“最愛”的人? 因為我們對孩子有依戀,于是創造出一種共生關系,使我們不再基于他們本來的樣子,而是基于孩子讓我們產生的感覺來與他們發生聯系。 如果愛有條件,請不要愛我。
-
但凡言辭有躲閃,必定潛在有評判!” 言語里極力尋找的妥帖, 眼睛里難掩的擔憂之色, “為你好”的背后, 其實是內心不想直說的責備。 被評判跟正常人的區別, 被責備辜負別人期望的不爭氣。 終其一生, 只是想得到自己是“正常人”的認可, 耗著自己生命掙扎著去夠別人的期望, 按照別人的評判, 躲閃別人的責備。 可是別忘了, 生命終究是自己的。 允許自己做自己, 不要讓別人相對的“對錯”觀, 湮滅了自己絕對的主宰權。 我也小心留意, 不讓自己主觀的“對錯”觀, 扼殺了孩子萌芽的主宰權。 甲辰龍年已經流入時間的長河里, 感謝這一整年自己的努力和堅毅, 感謝點亮和溫暖我的許多人和事, 我以天使之翼, 正翱翔在我的已巳蛇年!
-
什么樣的關系算好? 什么樣的關系算壞? “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為了對方用盡了心神……” 關鍵是你的努力, 是用在真正的重建關系里, 還是全用在了對方的身上? 站在自己的視角, 努力想把對方的觀念扭轉過來。 如此努力, 屢見不鮮。 還有一種在關系里的包容, 也是很容易穿上寬厚豁達的外衣, 給人一種幸福和諧的錯覺。 如果因為抗拒關系, 因為不想面對關系, 所以不予以計較, 而把對方推到關系和道德的深淵, 就像烈藥的糖衣, 內心苦的不知道是誰? 今天有感于同事指著我說: “我后悔跟你說那么多!” 我不知道怎么接話…… 好像做過的努力都是假的, 面對的關系是別人的烈藥, 看似的和諧只是我的糖衣, 別人的心里都是懊悔的苦。 我驀然發現了, 我或許過于站在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