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理學中,愛自己可以理解為:無條件接納自己。 比如,可以坦然地抱抱自己說“即使你不完美,我也愛你”,隨時關心自己的感受,不輕易因外界評價而自卑自責。 但成長在一個“需要滿足條件,才能被愛”的環境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體驗過被全然接納的感覺,更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愛自己的正確方式。 因而常常卡在以下幾個困境中: 在關系中不自覺討好,習慣壓抑需求和想法; 害怕暴露缺點和脆弱,容易自責、內疚; 情緒低落、無助時,不知道如何疏解,容易壓抑或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0 2
-
痛苦最終都圍繞著兩個主題:存在和價值,它們構成了“我”的核心意義(見下圖)。 存在指的是“我”被看見、被承認、被允許,價值指的是“我”被認可、被肯定、被欣賞。當獲得這些意義時,人就會感到滿足和幸福;而當無法獲得這些意義時,人就會感到悲傷、委屈、憤怒、孤獨、絕望。這些意義關乎一個人對自己的判斷,是人幸福或痛苦的重要來源。
-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 ——亨利·柏格森 當我們無法在關系里面對自己的渴望與附著在其上的恐懼和羞恥時,它們就處于盲區之中;如果對方也處于同樣的境地,那么我們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對方,這就是雙盲。從圖1-4中我們可以看到,A和B雖然表達了各自的想法,但都無法意識到下方盲區的存在,就只能在盲區外打轉,無法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對方,更無法理解為什么對方不能理解自己
-
人們貪戀的是那份求而不得的感覺。換句話說,不是人們貪得無厭,而是這些感覺里蘊含的至關重要的“意義”沒有被滿足。你之所以能活出自我、活出尊嚴,是因為作為人的意義帶來了滿足感,即你覺得這個世界是有人愿意看到你開心,是認可你的,這種感覺主要來自你的重要他人。而當無法在關系中獲得情感滿足時,人們會選擇用物質滿足來替代,但它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無法替代人類情感表達的關注和在意。在缺乏來自人的情感回饋時,人們會不斷地用一些替代品來填充,因而顯得貪得無厭。情感匱乏的坑永遠無法用物質、權力、性等填滿,因為它們都無法替代一個內心在乎你的人的情感。
-
要想和別人搞好關系,首先要同自己搞好關系,要能夠接受自己。 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因而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 你跟自己相處不好,就不會有人跟你處得好 ;你跟自己處得好,別人才會跟你處得好。 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處好,而不是只看到別人。 每當面對著鏡子的時候,問問自己對鏡中人究竟是愛是恨。 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會喜歡你。 可事實上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兒長得不好看,那兒也長得不好看。 要改變別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改變你自己,而改變自己不是說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 當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處好了,那時你會發現,所有人慢慢地都跟你處得很好,都開始接受你了。
-
愛情關系的基本要素 成熟的愛的第一個要素是對伴侶的人格感興趣,即一方想要知道對方的感覺、興趣、思想和欲望;好奇對方的抱負和目標,并且愿意與之相伴,即使與伴侶興趣相關的努力和活動并非你的主要興趣。在情感沖突中,當兩個人的需求存在巨大差異或潛在矛盾時,這種對另一個人生活體驗的關注構成了一種非常寶貴的共享空間。此時,如果雙方都能從另一方的角度看待情感沖突,那將會獲得某種理解,從而有助于解決這場沖突。向另一半敞開心扉,可以幫助雙方重新進行溝通與妥協,減少怨恨,避免因彼此的投射性認同而加劇沖突。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糟糕的親密關系恰恰缺少這樣一種興趣,他們關注的焦點都在“我得到了什么”或者“他/她對我是否公平”或者“我的需要是否被滿足了”。 這些問題反映出一種趨勢,那就是失望和怨恨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彼此心中積累。 這種“正當的憤怒”(justified indignation) 和“自我正 當性(self righteousness)積累得越來越多,最終就會在某種情況下爆發出來。
-
提升身體能量:重啟生命節律 1.?靠近自然,汲取地氣:別把自己困在鋼筋水泥的世界,去摸摸樹皮的粗糙,聞聞雨后泥土的氣息,感受腳掌踏過草地的真實,從自然中汲取力量。 2.?日光浴,曬出好心情:陽光是免費的良藥。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是讓你快樂起來的激素。每天20分鐘,讓皮膚沐浴在自然光下。 3.?動起來:一開始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可以從5分鐘拉伸或步行開始,也可以慢跑、登山。運動不僅可以同時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還能改善睡眠。身體的活力是精神韌性的基石。低能量時,別忘了一定要讓自己動起來。 4.?真正休息,深度修復:真正的休息不是癱著刷手機,而是允許自己“關機”。放下電子設備,優先保證7—8小時高質量睡眠。午間小憩20分鐘,讓緊繃的神經徹底松綁。
-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聆聽非常表面或處在自動化的層面。一般會根據對自己的意義來分類挑選所聽到的事物,我們關注周圍人所說的是以自己為中心,去聽取這些話對自己的影響。 花點時間,想想自己真正感受到被聽到的某個時刻。回想一下,有人聆聽,并且聽到你心底最深處重要的東西時,那是什么樣的感受?你是否會感覺到對方對你的欣賞呢?你是否感覺到對方的信任,覺得分享自己真實的想法是安全的?是否感受到支持,或許會讓你更有力量?以這樣的方式被他人聆聽,是令人驚嘆的。 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具備這樣的傾聽技能,這也是咨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
在心理學中,愛自己可以理解為:無條件接納自己。 比如,可以坦然地抱抱自己說“即使你不完美,我也愛你”,隨時關心自己的感受,不輕易因外界評價而自卑自責。 但成長在一個“需要滿足條件,才能被愛”的環境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體驗過被全然接納的感覺,更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愛自己的正確方式。 因而常常卡在以下幾個困境中: 在關系中不自覺討好,習慣壓抑需求和想法; 害怕暴露缺點和脆弱,容易自責、內疚; 情緒低落、無助時,不知道如何疏解,容易壓抑或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