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歲,——轉載——在強迫性重復中治愈自己 一些復雜艱難的心理現象時,常發現如果能從物理學、生物學、哲學或人類學等等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往往能幫助自己對這現象有更深入的領悟。天下有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一個中國人較能體會的生理現象,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何謂“強迫性的重復”。 曾聽見一位伯母說,她生完老大后,沒遵照老人們的勸告好好“坐月子”,不小心著了涼,后來身體就一直不好,不管吃多少中藥、西藥都沒起色。她心中非常擔憂,幸而一些有經驗的老媽媽們告訴她:“別擔心!你只要在下一胎生產之后好好坐月子,身體就會康復過來?!焙髞碓谒昀隙螅眯淖伦?,好好休養、進補,果然身體痊愈,健康情形甚至比以前更好。 同理,如果我們了解這位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害,與未能滿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們就較能明白他為何老是愛上凄楚可憐的女性? 。。。。。。(此處省略兩千字) 為何三次都愛上痛苦憂郁的女子?我想這很可能是上帝所定規的醫治法則,一如當人回到類似第一次受傷的狀態或情景時,最容易得到深入而徹底的醫治。
22個擁抱
5條評論
315次閱讀

網友
北京電視臺呂鳳剛做心理咨詢嗎
2025-03-27 08:03:16
不斷重復體驗痛苦發生時的情景,也是我們內心處理痛苦的一個方式,不斷重復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試圖改寫的過程。————比如經歷地震后的孩子,有時會看到他們不斷把積木搭成高樓,再不斷推倒它,這實際上就是他們將自己不斷帶回到創傷情境,并在不斷重復中消化代謝那些恐懼悲傷,并在不斷的重建中重新找回控制感的過程。
現代的理論更傾向于認為再現創傷是個體試圖掌握、整合那些創傷時刻壓倒性感受的努力。依據我們之前對創傷的理解,創傷導致了一些記憶、感受被分離、排除到意識之外,盡管意識層面個體不想在重復那些恐懼、無助的痛苦感受,但卻被無意識中的整合需要所驅使,一再不自覺的重歷那些傷害情境。
這點我深刻認同,沒有重復創傷體驗,就沒有感受的再現,沒有感受再現,就沒有恐懼能量的代謝和整合。
香風曉霧,你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臟的女人!送了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