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1歲,——《“存在感”能解決人所有的心理問題,“自如存在”能終止一切問題》—— 我和第二位咨詢師聊過幾次后,我體驗到了一百分的父母的感覺,讓我的大部分小我都得到了滿足,但還有不滿足的部分,讓我感到失落無力,我仔細琢磨后發現,我是遇到了生命的終極問題——“我是誰”的哲學問題。然后我寫了篇文章《心理問題的根源最終要追溯到“我是誰”的哲學問題》,讓我的那位咨詢大為驚訝。 我的第三位咨詢師讓我體驗到了更加理想的父母,給了我很好的連接感,并給了我足夠的耐心和包容,這讓我缺愛的小我得到了很好的滿足,我不再渴望被愛,但還是想要和他連接。 然后在他好兄弟突然離世,我與他深度共情后,產生了更深入的連接。我好想好好的愛他,我渴望付出愛,但又覺得自己無力去愛,越想愛,越無奈。。。想要給予愛的愿望受阻了,我變得虛弱無力,在無奈中掙扎。 我不想要這種感覺,于是決定抽出來,但抽出來難啊,于是尋找救援。慶幸遇到一位犀利威嚴的老師,將我從情緒中拔了出來。 拔出來之后,我以為我就真的出來了,但不是,第二天依然很想念他,想和他連接,并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決定,和老師對癥我問題的方法(治標不治本)。 我開始著重研究我想要和他連接的這種心理驅力。我發現,我想要和他連接是想要獲得對自己的感知,即“我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的感知。 然后我上網搜索相關詞“渴望連接”,“存在”和“虛無”。發現真的能解釋我心中的困惑,等我搜索完相關知識并把《存在與虛無》一書網購付款后,我發現,我不再渴望與他連接了,心里沒有驛動了。 人的虛無感就像我們每天感受日出日落一樣平常,虛無感藏在“孤獨,失落,無聊,不滿足”的情緒當中。 存在感缺失是生命動力不足的體現,價值感和意義感能幫助帶來存在感,但這也只是存在感,而不是真正的存在。 所以心理問題是存在感的缺乏或低下,解決了存在感的問題,就解決了人的心理問題。 如果一切都將消失,那這一切又有什么意義? 追尋“我是誰”,就是追尋意義感和價值感,也是為了解決存在感的問題,但還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沒有對存在的疑惑和追尋的。 之前我一直在追尋“我是誰”,或許我可以嘗試放棄對“我是誰”的追求,只是如實的存在。 但這一定很難,只是明白了方向肯定是對的。 歡迎補充閱讀下面這篇文章(看截圖) 《物演通論》讀書筆記之“孤獨,存在”
6個擁抱
21條評論
484次閱讀

網友
疫情心理咨詢通訊稿
2025-03-26 15:32:59


泉韻姐姐。您好,感謝您的閱讀。但您還沒太理解我說的。——我說的是,我不再去尋找存在感,只是存在,如實的存在。
成長不是一步步的獲得和實現,而是一步步的覺悟和放下
真的放下,就是成長。而不是壓抑克制,假裝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