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首發(fā)
孩子只有在可以說\"不\"的關系里,才能長得更好。
???????????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但也要明白,孩子有權(quán)利說“不”。
仔細想想,只有在那些能夠坦然拒絕的關系里,一個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尊重。
?? 如果連“不”都不敢說,那所謂的親密關系,其實摻雜了太多勉強和恐懼。
?? 親子關系更是如此,那種可以放心說“不”的聯(lián)結(jié),才是有彈性的、健康的,也才能長久。
?? 這就像打乒乓球,有來有回才有趣味。如果總是其中一方發(fā)球,另一方只能被動接球,這樣的比賽既不公平,也沒意思。
?? 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如果父母總是以“絕對正確”自居,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那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控制。
??? 真正的溝通是,我表達了觀點,也允許你保留自己的想法。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有表達和選擇的權(quán)利。
?? 不過,尊重孩子的選擇權(quán),可不是我們就撒手不管了。
孩子畢竟還小,人生經(jīng)驗不足,內(nèi)心會有很多害怕和不確定。
?? 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引路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官,而是并肩而行的伙伴。
?? 在孩子迷茫時給個提醒,在孩子退縮時給份勇氣,這份來自父母的堅定支持,恰恰是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
???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覺得身后空無一人,該有多忐忑啊。父母適度的守護,就像是給孩子吃了一顆定心丸:“別怕,有我在。”這種底氣,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
?? 而正是在這樣有來有往、可以商量甚至可以說“不”的互動中,孩子慢慢建立起了自尊和自信。
?? 每一次表達自己的看法,每一次堅持合理的選擇,都是在積累勇氣和判斷力。
?? 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明白:我的想法值得被聽見,我的感受是重要的。
?? 這種認知太珍貴了。它不是在說教中學會的,而是在日常相處的點滴中被滋養(yǎng)出來的。
??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正的尊重時,他們反而更愿意傾聽父母的建議。當父母放下身段,孩子才更愿意靠近。
?? 歸根結(jié)底,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成長。
?? 那些允許說“不”的時刻,那些平等對話的瞬間,恰恰是親子關系最牢固的粘合劑。
??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誰是絕對的權(quán)威,我們都在學習。學習如何愛,如何被愛,如何在親密中保持自我,又如何因為愛而愿意調(diào)整自我。
?? 這趟親子之旅,說到底是一場溫暖的陪伴。我們陪孩子一程,孩子也陪我們一程。而最好的陪伴,莫過于:我可以坦誠地說出想法,你也可以坦然地說“不”;我們彼此獨立,又互相依存。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