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js_content xss=removed>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找了兩個人甲和乙,要求甲把乙的杯子摔碎,然后隨機采訪路人,請他們猜乙此刻的心情?
有的路人說,乙肯定特別生氣,因為甲故意摔壞了他的杯子;
有的路人說,乙應該沒什么感覺吧,只是一個杯子嘛,再換一個就好了;
還有的路人說,我猜乙挺高興的,因為那個杯子看起來挺破的,他估計早就不想要了,現在剛好有理由換一個;
我們看到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有的人會陷入負面情緒中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生活太不如意了?因為表現不如別人?因為別人都不喜歡我?因為運氣太差?......
或許很多人的確就是這么認為的。
其實無論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了什么,導致抑郁和痛苦的,并不是這些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觀念、態度,也就是我們的思維和認知。
就像前面提到的心理學實驗,并不是杯子被打碎,就一定會感到憤怒或難過,這實際上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那么,紛繁復雜的情緒到底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
我們的情緒源自我們的想法。
抑郁和其他情緒困擾的根源,就在于扭曲的思維和認知。
調整和改變這些扭曲的思維和認知,取而代之以更加現實、積極的思維方式和態度,就能夠從根源上走出抑郁,改善不良情緒。
其實,認知決定情緒的這個觀點, 早在兩千年以前,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就曾說過,人的煩惱并非來源于實際問題,而是來源于看待問題的方式。
《圣經》也有這樣一段話:“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
甚至莎士比亞在他的著作《哈姆雷特》中也表達過類似的說法:“世間本無好壞,只是想法使然”。
遺憾的是,盡管認知決定情緒的觀點雖然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領會這一含義。
每當我們陷入抑郁和煩惱時,我們往往覺得是具體的某件事或某個人或特定的處境所導致的。而不能認識到,其實是我們看待這些人和事的方式,導致了我們情緒上的極度痛苦。
所以,決定我們的情緒和感受的,不是具體的某個事實,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和解讀這個事實。
我們所有的感覺,都必須先由頭腦處理、并賦予主觀意義,之后才會產生情緒反應。
也就是:認知決定情緒。
這就好比火車頭和火車身的關系。思維是火車頭,而情緒是火車身,火車頭帶著火車身移動。
反過來,我們一旦陷入消極的情緒中,思維也會被強烈的消極念頭所充斥。此時,思維很可能完全不同于正常時的思維。所以,情緒也極大地影響著你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