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戲,可你是否看清了自己正在演繹的劇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在書末給出了答案——人生坐標分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對應一套獨特的人生劇本,而這四套劇本,早在我們五歲前就已在童年經歷中悄然成型,深深影響著我們對自己、他人與世界的認知。
?? 這四套劇本分別是“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與“我好,你好”。它們不僅是人生選擇的縮影,更是我們內在五種自我狀態(tài)的外在呈現(xiàn):自由式兒童的率真與創(chuàng)造力、適應型兒童的妥協(xié)與順從、成年人狀態(tài)的理性與客觀、控制型父母的批判與強勢,以及養(yǎng)育型父母的滋養(yǎng)與包容。
?? “我不好,你好”:悲傷的適應型兒童
?? 在這個劇本里,人總在重復“我真不幸”“可憐弱小的我”的心理游戲。他們習慣否定自己,認定人生被不可抗力左右,刻意記住悲傷的片段,甚至不自覺把生活攪亂,只為驗證“我很差勁”的想法。這類人長期陷入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內心被悲傷和無力感占據(jù),容易被抑郁纏繞,極端時更可能走向自傷或自殺。
?? “我好,你不好”:指責的控制型父母
?? 這個劇本則充斥著“你怎么總讓我失望”“我抓到你了,你個混蛋”的指責。劇本中的人總覺得他人無能又不可信,習慣用斥責與懲罰對待身邊人——職場上霸凌員工的領導、家庭中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多是這套劇本的踐行者。他們幾乎固著在控制型父母狀態(tài)中,其施虐可能導致員工或孩子抑郁。有時,這種控制還會披上“養(yǎng)育型父母”的虛偽外衣,用“都是為你好”的借口行操控之實。
?? “我不好,你不好”:絕望的虛無主義者
?? 這是一個最為灰暗的劇本。持有此坐標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也不信賴他人。他們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人生沒有希望,也沒有意義。他們可能放棄努力,疏離社會,陷入深深的絕望。在這種狀態(tài)下,適應型兒童的無力與控制型父母的憤怒可能向內爆發(fā),最終導向自我毀滅的極端境地。
?? 從劇本到突破:蛤蟆先生的蛻變
?? 書中的蛤蟆先生,正是劇本轉變的鮮活例子。最初,他深陷“我不好,你好”的自卑與抑郁,完全被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掌控。在咨詢中,他在蒼鷺醫(yī)生的引導下,第一次用語言攻擊對方——這一刻,他悄然轉向了“我好,你不好”的坐標,短暫地進入了控制型父母狀態(tài),這恰是壓抑情緒的一次必要宣泄,成為咨詢過程中的關鍵突破。
?? 而真正的成長,在于有意識的選擇。在最后一次咨詢中,蛤蟆先生不再被動地受任一極端劇本支配,他主動選擇了“我好,你好”的人生坐標。
?? “我好,你好”:理性的成年人與整合的自我
?? 這并非一種天真樂觀的態(tài)度,而是基于事實的理性信念。選擇這個坐標,意味著我們既接納真實的自己,也尊重獨立的他人。這要求我們大部分時間居于成年人狀態(tài),用理性而非情緒處理問題;同時,也能自如地調用自由式兒童狀態(tài)去享受生命的熱忱與創(chuàng)造力,并運用養(yǎng)育型父母狀態(tài)來關懷自己與善待他人。這是一種人格的成熟與整合。
?? 這份選擇,讓蛤蟆先生重拾生活與工作的自信,找回了對人生的掌控感。它從來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一份需要終生堅守的承諾與修行。畢竟人生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我們無法踏入同一片過去的水域,但永遠有權選擇下一片要奔赴的風景——選擇“我好,你好”的劇本,便是選擇以成熟、理性與包容,活出屬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