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讓孩子受挫了?
個人原創
易芳
發表時間:2022-04-01 22:55:53
571
1
3

? 我有一次外出在一家美食店吃東西,聽到隔壁桌的奶奶和孫子很有意思的對話,現在仍舊記憶深刻。
奶奶給孫子點了一碗小吃,孫子吃幾口說不好吃于是就不肯吃了,奶奶放下筷子嚴肅的對大概只有十二三歲的孫子說:“就是你爸媽太嬌貴你了,你就是生活太好了,沒吃過苦受過挫,吃東西挑三揀四的。”孫子反駁說:“這本來就不是我喜歡吃的,你硬要點給我吃。”奶奶氣呼呼的說:“讓你去吃吃苦,你就知道了,我們小時候,東西都沒得得吃,還挑呢。”孫子不服氣的說:“你們當年吃的苦,跟我有什么關系。難道你們當年吃苦,不是為了我們今天不吃苦?現在為什又老想著讓我們去吃苦呢?”
很有意思吧, 有多少家長朋友是像這位奶奶一樣,認為孩子是因為沒有吃苦受挫才不能“抗挫”,不懂得好好珍惜生活,不能很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的受挫本身也是成長的需要。重要的是孩子在體驗“受挫”后的感受,以及在““受挫”體驗后,發展出來的自我調節的靈活應對方式。
自然的受挫其實是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自我教育的最好體驗,父母不去干涉孩子自我教育的過程,做“60分好媽媽”,給予關注和抱持,孩子內心的需要和動力會在自然受挫的體驗過程中發展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能不能接受“受挫”,其實體現的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維度,還有心理“整合”能力的程度。而這種“整合能力”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母嬰關系的生命早期——3歲以前。
自然 “受挫”帶給一個人的體驗是危險的、害怕的、無助的、失敗的、痛苦的……而這些體驗會讓人感受到來自外部的攻擊和生存的挑戰,當這樣的感受升起時,激起的是人本能的原始動力和防御機制。這就像原始人開始捕獵一樣,當感覺到危險和攻擊時,會頓時調動全身所有的力量和潛能去應對和化解危機,從這個角度說,自然的“受挫”體驗的確是積極的,發展出來的是人生命力本能最強的那個部分,而這樣的體驗在一個安穩.自由、散漫的環境中是體驗不到這樣地強度的。
如果為了讓孩子“受挫”而人為的去設置“受挫”,以提搞孩子的“抗挫力”,這其實是對“抗挫力”的誤解。通俗一點講,孩子的“抗挫力”最早來自的是孩子生命早期內化的母嬰關系的感受能力和情感體驗,也就是心理分化到整合這一過程中的發展程度。大部分人這一部分心理機制的發展程度,足夠去應對生命過程中正常的自然受挫挑戰。
人為的去給孩子設置受挫體驗,這樣的心態有點像期待給孩子接種一次牛痘疫苗,就可以一輩子預防天花一樣。
如果真要說怎么樣才能培養好孩子的“抗挫力”,我想說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長節奏,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過度到能“抗挫”的那天,也許,這是為人父母給予孩子“抗挫”的最好禮物。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奶奶給孫子點了一碗小吃,孫子吃幾口說不好吃于是就不肯吃了,奶奶放下筷子嚴肅的對大概只有十二三歲的孫子說:“就是你爸媽太嬌貴你了,你就是生活太好了,沒吃過苦受過挫,吃東西挑三揀四的。”孫子反駁說:“這本來就不是我喜歡吃的,你硬要點給我吃。”奶奶氣呼呼的說:“讓你去吃吃苦,你就知道了,我們小時候,東西都沒得得吃,還挑呢。”孫子不服氣的說:“你們當年吃的苦,跟我有什么關系。難道你們當年吃苦,不是為了我們今天不吃苦?現在為什又老想著讓我們去吃苦呢?”
很有意思吧, 有多少家長朋友是像這位奶奶一樣,認為孩子是因為沒有吃苦受挫才不能“抗挫”,不懂得好好珍惜生活,不能很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的受挫本身也是成長的需要。重要的是孩子在體驗“受挫”后的感受,以及在““受挫”體驗后,發展出來的自我調節的靈活應對方式。
自然的受挫其實是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自我教育的最好體驗,父母不去干涉孩子自我教育的過程,做“60分好媽媽”,給予關注和抱持,孩子內心的需要和動力會在自然受挫的體驗過程中發展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能不能接受“受挫”,其實體現的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維度,還有心理“整合”能力的程度。而這種“整合能力”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母嬰關系的生命早期——3歲以前。
自然 “受挫”帶給一個人的體驗是危險的、害怕的、無助的、失敗的、痛苦的……而這些體驗會讓人感受到來自外部的攻擊和生存的挑戰,當這樣的感受升起時,激起的是人本能的原始動力和防御機制。這就像原始人開始捕獵一樣,當感覺到危險和攻擊時,會頓時調動全身所有的力量和潛能去應對和化解危機,從這個角度說,自然的“受挫”體驗的確是積極的,發展出來的是人生命力本能最強的那個部分,而這樣的體驗在一個安穩.自由、散漫的環境中是體驗不到這樣地強度的。
如果為了讓孩子“受挫”而人為的去設置“受挫”,以提搞孩子的“抗挫力”,這其實是對“抗挫力”的誤解。通俗一點講,孩子的“抗挫力”最早來自的是孩子生命早期內化的母嬰關系的感受能力和情感體驗,也就是心理分化到整合這一過程中的發展程度。大部分人這一部分心理機制的發展程度,足夠去應對生命過程中正常的自然受挫挑戰。
人為的去給孩子設置受挫體驗,這樣的心態有點像期待給孩子接種一次牛痘疫苗,就可以一輩子預防天花一樣。
如果真要說怎么樣才能培養好孩子的“抗挫力”,我想說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長節奏,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過度到能“抗挫”的那天,也許,這是為人父母給予孩子“抗挫”的最好禮物。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1人已踩
3人已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