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推薦一本老少皆宜的英國國民級的心理咨詢入門書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上去像是一本童話書,角色是一些小動物的故事,以為可以和孩子講講的睡前故事,但是才看了前幾章就會被它的有趣,專業性驚訝道。

故事開頭是這樣的:蛤蟆先生最近有些抑郁,他的朋友(獾、河鼠們)感到擔心,建議他求助心理醫生。蒼鷺(心理咨詢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粉墨登場,蛤蟆即將從他這里得到可靠的幫助。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按照入門書的套路,蛤蟆要一吐心中的煩惱。咨詢師要做什么呢?全神貫注的傾聽?熱淚盈眶的共情?條理分明的分析?故事的發展完全超出想象!
節選一段分享出來:
[“你能告訴我,為什么來這兒嗎?” 蒼鷺問。
蛤蟆說:“我來這兒,是他們讓我來的。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說我需要咨詢。現在我準備好聽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覺得是最好的,我都會照辦。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
咨詢師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體。“那么,誰是我的來訪者?是你,還是他們?”
蛤蟆不是很明白。
蛤蟆聽完一頭霧水,困惑全寫在臉上。
“也許我們可以澄清一下現在的情況。”咨詢師說道, “這幾次面談,是由誰來支付費用?”
“我早該猜到的,”蛤蟆想,“他就和其他人一樣,只關心怎么掙錢。” “這個你無須擔心,”蛤蟆說起這個,竟有幾分像從前的自己了,“獾說了,錢的事他會處理好。你會得到報酬的,完全不用顧慮。”
“謝謝你,但恐怕這樣行不通。我建議今天會談后就結束咨詢,就當是一次體驗。”咨詢師說。]
蛤蟆原以為心理咨詢師會詢問他情況,給出建議,但是沒想到自己卻碰了壁,是心理咨詢師還沒分清是誰在求助,還是蛤蟆還沒做好準備來咨詢呢?
蛤蟆有支付能力,但做心理咨詢的費用都是讓他朋友獾來支付,也意味著是蛤蟆的朋友覺得蛤蟆心理產生問題了,而蛤蟆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真的需要調整,這樣進行心理咨詢的效果也是非常不明顯的。
繼續分享:
[這么久以來,蛤蟆頭一次感到憤怒。“聽著,”他提高了嗓門,“你不能這么做。你說你是咨詢師,我為了咨詢來到這里。我坐在這兒等著你跟我說些什么,可你說的居然是我的錢還不管用。到底還要我再做什么才能行得通?”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來回答你。”咨詢師回應道,“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們約定要合作,就需要擬一個合同,咨詢結束時,我會把收據寄給你。你看,這并不是錢的問題。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這一段非常精彩,體現了這個咨詢師很清醒,負責任,讓蛤蟆自己認識到是你自己需要求助,需要下定決心的改變。我們咨詢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來咨詢都是由父母,朋友推薦過來的,自己并沒有意識到真的需要改變,或許還會沉淪這樣的感覺中,其實就會產生咨詢是沒有效果的,沒有人能救的了我的錯覺。
事實上我們在最開始樹立一個好的態度和位置,咨詢關系可以建立的更好,咨詢過程也會有很大的收獲。(書本后面的咨詢過程更精彩,趕快去閱讀吧!!!)
?? 所以,你真的想好來面對自己了嗎?做好求助的準備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