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理學中的面質又稱為質疑、對峙、對質、對抗、幫助求助者正視現實等。求助者的重心是落實在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糾正錯誤;心理咨詢師的重心則是落實在討論問題并幫助求助者認識自身的矛盾所在。
心理咨詢按時程分為1-3周的短程心理咨詢,1-3個月的中程心理咨詢,3個月以上的心理咨詢屬于長程心理咨詢。在短程心理咨詢中,通常不會用到面質技術,但如果進入中程心理咨詢和長程心理咨詢,說明求助者和心理咨詢師已經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系,這個時期就需要心理咨詢師一定要做好通過嘗試性的面質技術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這種矛盾的指出并不是指出求助者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說錯了什么話或者做錯了什么事,更不是對求助者的人身攻擊,而是反射求助者自身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判定是體現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求助者出現了嚴重的矛盾表現,比如:求助者言語表達前后不一致,對理想和現實觀念上的矛盾和沖突,當發現類似問題的時候,就是合理運用面質技術的最佳時機。
但由于自我防御機制的作用,求助者通常是抱著被安撫的心態來求助,因而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內心沖突和矛盾,所以在涉及自身的問題時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阻抗,不肯正視現實。這個時候面質的作用就尤為重要,是適時協助求助者認識自我,緩解過度的心理防御機制,正視自身的矛盾,真正促使求助者快速成長并自愈的良機。
做為心理咨詢師是需要把握面質技術時機的合理運用的,不要因為擔心求助者的心理阻抗而不敢去嘗試運作面質。通常求助者是在認知方面出現了偏差,無法承認自己與現實的差距,誤以為回避問題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尊,殊不知長久的回避問題帶來的是更大的傷害,因為這個傷害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外界,更多的是來自于自身的自我否定,這種傷害長期得不到疏導和干預,有可能會成為不可逆的心理頑疾。
目前面質已成為心理干預的重要技術,但運用面質技術首先需要心理咨詢師自身做好調節,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把面質的運用變成了對求助者的否定、訓誡和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情緒宣泄,這會有悖于面質積極意義所在:鼓勵求助者學會辯證地看待曾經的過去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而激勵求助者勇于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面質的運用是否合理不僅僅是對求助者的幫助,更是對心理咨詢師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的檢驗,挑戰自我,學到老活到老才是真正的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