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問她,孩子發脾氣時,你都會怎么做?
她說,一開始還能耐心的哄她兩句,但是話不過5句,就會很生氣。最嚴重的一次,直接把她丟出家門。其實自己內心也很煎熬,一邊生氣,一邊又擔心孩子的安全。
孩子缺乏自制力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大,越來越任性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一樣。他們因為缺乏自制力,所以鬧情緒的頻率很高,也讓家長感覺非常勞累。
生活中,當孩子在鬧情緒的時候,很多父母容易犯一些錯誤,不僅傷害孩子也讓自己很被動。
一、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這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采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么這么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簽”,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四、留于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五、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干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后“發脾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六、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家長應該怎么做
一、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淀下來。同理孩子的情緒,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范。
二、協助孩子察覺、表達情緒
協助孩子察覺、表達情緒 ,并理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么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響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
之后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么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厘清情緒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癥下藥。
三、引導調整孩子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幫助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是情商問題。
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幫助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