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其他家長,回想自己小時候,我發現父母對孩子情緒的處理,常常是簡單粗暴的。錯誤的方式來自錯誤的情緒觀念。而錯誤的情緒觀念,常常來自原生家庭。錯誤的情緒觀念影響孩子的情商。這幾種錯誤的方式如下:
無非是以下四種方式:
1)交換:拿孩子平常喜歡的東西,去交換這種情緒。
孩子哭鬧,告訴他:“你不哭,我就給你吃糖。”“別生氣了,我帶你去游樂園”。這對小孩可能是奏效的,可是通過轉移來處理情緒不是長遠之道,情緒不會因為轉移而消失,而會在心里積壓。
如果“交換”變成這個孩子處理情緒的單一辦法,他以后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無法從內部消解,只能從外部尋求轉移,很可能失控地變成暴食癥患者、購物狂等。他處理別人情緒的時候,也傾向于提出用吃飯、游樂等方案替代掉別人的情緒,這種方法會奏效,也提供支持,但不能真正地走進別人的內心。
2)懲罰: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東西,是不應該有的。
誰有負面情緒就是他的錯,應該受到懲罰。家長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揍你。”這種做法帶來的影響就是孩子認為負面情緒是不該有的,是錯誤的。所以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覺得無根據、不恰當、不應該。對于別人的情緒,自然也認為不應該出現,容易否定別人的感受。
3)冷漠:認為情緒是個人問題,其他人難以幫助。
遇到孩子有情緒,家長的反應是“回自己房間,氣消了再出來”“要哭就給你哭個夠”。這種情緒處理辦法,是一種孤立,這種孤立給孩子帶來的孤單和無力,比情緒本身更難以承受。
4)說教:對有情緒的人說大量的道理,你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
“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都已經……你不應該……”大量的說教讓人煩不勝煩,卻沒有真正的理解。
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長大后不僅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對別人的情緒產生共情。長大后孩子很可能喜歡說教,道理都懂,說起來一套一套的,不過就是做的不好,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不足。